东莞日报03月07日讯 人类不断探索人类百年后的问题,有主张要走向海洋,也有主张向绿草树根下求栖息的,这都是缘于人口剧增、资源消耗殆尽之后的必然趋势。城市越来越拥挤,可用的土地却越来越窘迫,只有觊觎海洋,只有求托于树下。问题日趋严重的是,中国已进入老年社会,逝者常与活人争地。城市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坟场墓地变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带,如何让死人挪一挪,挪到哪,挪动的代价等,都让人头痒难搔,浑欲不胜簪。其破解方法似乎也只有让逝者常眠于海洋或者树下才更为科学合理。
推行海葬,常见于海边城市,如上海就是中国海葬率最高的一个地区,青岛也不落后,起步于1991年,历经了免费到收费再到免费,从质疑到试行再到坦然接受的发展历程。东莞起步确乎晚了几个节拍,但由东莞免费推行海葬和树葬的决心,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追赶的急切心情与东莞眼下确实土地紧缺之现实压力。
不论是从宗教的情怀还是从科学依据来讲,海洋都是人类故乡,海浪轻语一如母亲呢喃,对手捧骨灰并亲自撒向大海的亲人来说,不啻于让逝者回归母腹。而为了圆那种“托体同山阿”之梦,东莞此番更是推出树葬,让逝者骨灰在树下化作绿树青山不竭的生命养分,郁郁的生机不正是亲人那生命的绵延?后人们行至山长水远处,遥忆亲人,不妨看那绿水青山,生命的尊严,亲情的温暖,都如此亲切可感,可谓触目山水处,逝者与之同,岂不是最大的慰藉?
对于东莞人而言,由土葬而火葬而海葬、树葬,几年的流变,证实了东莞依然是改革的引擎所在,观念的改变也从不落后于人。或许当时尚有“借问身后欲何往”的犹疑,到此番东莞海葬、树葬的推行,许多市民也选择以这种最质朴的生命回归方式诠释对亲人的追思,表达改革旧风俗建设新文明的决心。由此,注定了东莞这个城市的历史将与众不同。(评论员 宁新春)
相关稿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