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解读回应 > 新闻发布会
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暨东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新闻发布会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5-02-25 18:21:09  来源: 本网
【字体:

主席台.jpg

  2月25日,东莞市召开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暨东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新闻发布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发布考古发掘成果,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介绍东莞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东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志军,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康,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围绕城墙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等内容作解答。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何碧怡主持。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

  东莞南海卫城墙遗址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西正路与运河东二路交汇处,毗邻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迎恩门城楼,遗址面积约15000平方米。2023年10月,为配合东莞记忆项目迎恩门记忆墙工程建设,根据《文物保护法》“先考古后建设”的相关规定,应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及莞城街道邀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项目用地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现了该处明清时期城墙遗址。后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在省文物局的指导下,2024年5-12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本次考古发掘面积共3000平方米,遗址内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现存堆积年代从宋代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最深处距地表约3米,清理出土明清时期城墙基址及其配套道路、排水道等设施,同时发现城内建筑基址群与生活用水井等重要遗迹。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宋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构件及生活器物,共计小件360件、各类器物残片90箱。

  本次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即在遗址的西部和北部发现的“一号城墙基址”。已发掘部分为西城墙北段和北城墙西段,城墙基址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平面呈曲尺形,清理长度约100米。墙体宽约7.6米,内外两侧为红砂岩条石砌筑包边,中间包夹夯土,夯土残高约2米,层厚0.08至0.12米,夯土层之间多夹杂贝壳或碎砖瓦层。结合地层关系及建筑材料来看,该段城墙当为明代修筑。据历代《东莞县志》记载,南海卫城墙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南海卫指挥使常懿兴建,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和改建,而该段城墙毗邻迎恩门城门,其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南海卫城基本相符,综合判断该段城墙应当为明代南海卫城墙。

  在该段城墙外侧清理出平行于城墙的道路—L2,路面以碎砖、瓦砾、砂黏土等材料构筑,两侧用红砂岩条石顺砌路肩,残长约20米。

  本次发掘在城墙内侧揭露一组具有空间层级划分的排水系统遗存,采用三级分列设计:第一级排水道垂直于城墙内壁并由青砖砌筑;第二级排水道沿城墙走向延伸,采用红砂岩条石构筑;第三级排水道为穿越城墙底部的排洪总渠。

  除此之外,城内还清理出多处房址及水井等生活设施。其中房屋建筑基址6座,部分房屋以红砂岩条石为墙基,条石上砌筑青砖;水井8眼,井壁多以青砖砌筑成圆形或多边形,部分水井尚存有红砂岩砌筑的井台。

  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遗物,除青砖、铺地砖、柱础、筒瓦、瓦当、滴水等建筑构件外,还发现大量陶瓷器、玉石器、骨器和各类金属器等日常生活用具。其中瓷器为最大宗,器形多样,主要有碗、盘、杯、碟、盏、罐等,来源较广,窑口繁杂,奇石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白马窑等窑口瓷器皆有发现,无不体现东莞宋代至民国时期在海陆交通贸易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考古发掘发现的明代南海卫城墙遗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作为明代广东海防体系"卫-所-寨"三级防御系统中的核心卫城,南海卫承担着广东中路海防体系中军事指挥中枢与海防前哨的双重职能。其城防遗存的科学揭露,揭示了明代海防卫城的空间格局与营建规制,是明清海防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对于研究明清海防史、建筑史、社会史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遗址内出土奇石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白马窑等窑口的瓷器,深刻的反映了东莞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内外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是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实物见证,对于古代海陆交通史、贸易史的研究提供极大的丰富和补充。

  本次考古发掘规模较大,收获丰富,填补了东莞古城遗址考古的空白,是岭南地区城市考古的重要收获。遗址内各类遗迹和遗物生动还原了东莞宋代至今生活场景,清晰展现了东莞近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是东莞的文化地标,对于赓续东莞历史文脉、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有着重要作用。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

  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东莞市委、市政府向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东莞各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刚才,曹劲院长发布了东莞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成果。遗址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是近年来广东省单次发掘面积最大的考古项目。考古发现实证了东莞作为“粤海第一门户”在明代军事海防体系的重要地位,证明了东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展现了东莞建城史和城市发展史,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高度,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东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城市发展和文脉传承同步,坚持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重,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为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贡献东莞力量。

  一、我们秉承“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理念,凝聚全市上下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思想共识

  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我们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纳入全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自觉扛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治责任。这次南海卫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赓续文化血脉、传承中华文明、增强市民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东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成果。今天上午,东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扩大会议,创新采用“实地调研+辅导报告”的方式,组织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领导到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实地调研,并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莞可园邀请省文物考古院院长曹劲作“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专题辅导报告。同时,视频连线市行政办事中心以及各镇街(园区)36个分会场,覆盖全市约4000名领导干部。目的就是更好地凝聚全市党员干部的思想共识,扛好文明传承、文化延续重任,推动东莞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我们落实“保护第一、应保尽保”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在系统性保护中更好传承发展

  对文化遗产来说,没有保护就没有传承和利用。我们从法律制度、组织领导等方面入手,不断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一是加强法规执行,严格按照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先考古后建设”原则,在土地出让或划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之前先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最大限度保护地下文物安全;在旧城区改建、土地成片开发前先组织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做到“先调查后建设”,加强对地上文物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防止建设性破坏事故发生。南海卫城墙遗址就是“先考古后建设”的成功实践。在推进“东莞记忆”项目迎恩门记忆墙实施工程过程中,考古勘探发现明南海卫城墙遗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即取消了原计划的地下停车场建设计划及暂停凤来路施工,决定原址保护并进行考古挖掘,保护文物免遭建设工程破坏。二是加强法治保障2024年5月颁布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全省首部市级非遗保护综合性法规,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和自觉。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文化遗产保护第一责任人,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起党总揽全局、镇街(园区)落实属地主体责任、各部门履行行业监督管理责任的大保护格局。

  三、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向,奋力赓续东莞城市文脉

  东莞一直以来以制造业为外界所认知,但东莞同时也是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底蕴深厚、文脉绵长。全市有155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是全省市域单位面积国保覆盖率最高的地级市;有11个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片历史文化街区,442处历史建筑;167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近年来,我们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统领,擦亮历史文化和莞邑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城市文脉,传承文化瑰宝。比如,持续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联合市内33家博物馆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市级博物馆联盟,大力打造“博学东莞”文化品牌,进一步发挥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阐释、教育传播功能;积极推进东莞市博物馆新馆建设,新馆斥资8亿元、占地4万平方米,计划2025年完成主体建筑工程、2026年建成开馆;开展虎门炮台旧址修缮工程,结合“虎门销烟”历史事件打响“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凝炼传播“觉醒之门,英雄之地”核心理念,2024年鸦片战争博物馆观众量达720万人次,居全省博物馆首位;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牵头组建粤港澳非遗墟市联盟;千角灯、龙舟等非遗工艺与潮玩制造结合,生产出远销欧美日韩的非遗潮玩产品,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出海,等等。

  四、我们追求“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目标,在融合利用中持续扩大文化遗产传承影响力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文化遗产+”模式,推动文化遗产以“活”的姿态融进现代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文化遗产与教育深度融合,连续10年开展非遗进校园项目,持续推进东莞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和教育传承,高水平规划建设南海卫城墙考古遗址公园,制定长期的考古研究计划,不断提高公众对东莞历史文化的认知、对考古工作的参与。推动文化遗产与城市规划深度融合,以“三江六岸”大规划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更好融入城市更新,塑造“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脉三江莞邑兴”的城市风貌。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打造虎门炮台旧址公园、“东莞记忆”、石龙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大项目,串联历史、工业、旅游资源,构建从觉醒之门到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旅游动线,市镇联动打造“湾区周末in东莞”文旅品牌,更好发挥旅游对文化遗址的保护传承活化作用。

  最后,我想说:文化遗产保护从来不是单选题。当我们用考古刷子扫去城墙的尘埃时,扫亮的是整座城的文化自信;当我们把遗址公园标注在地图上时,标注的更是东莞人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愿今天的发布会让更多人相信:老城墙与新地标之间,从来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映生辉。南海卫城墙考古遗址公园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写给未来的城市宣言。我们期待与全体市民携手,让这座600年的城墙成为东莞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文化之光照亮城市的每一次生长!

  【现场记者问答】

  1、刚刚发布人说下来东莞将依托南海卫城墙遗址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请问这个公园如何规划和建设?这对东莞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有哪些积极的作用?

  东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志军:

  规划建设南海卫城墙考古遗址公园是梳理、保护、展示东莞千年古城历史遗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围绕南海卫城墙遗址,我们将打造一座集中展示东莞城市发展历史、古代中国海防体系,兼具历史教育、生态涵养、休闲游憩、城市文化门户等功能的复合型城市考古遗址公园。公园选址位于东莞运河南岸,北至运河东一路,南与东莞文化广场接壤,西至运河东二路,东至凤来路,面积约2.5公顷。今年上半年,我们将启动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其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设计要点:

  一是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围绕迎恩门节点进行展开。整个迎恩门节点项目由迎恩门中轴广场、北侧考古遗址公园和南侧西城楼公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西城楼公园以儿童友好、生态自然、公共休闲活动为特色,已于2024年12月建成开放;迎恩门中轴广场将与莞城桥、振华路骑楼街改造同步推进,形成连接莞城城内片区、城外片区的枢纽空间;未来的考古遗址公园要处理好与这两部分的关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既要满足普通公园的公共服务、互动交流功能,提升公园周边区域的城市界面的整体性、和谐性,也要兼具考古科普及考古发掘工作延续的功能,设立考古工作展示区,实时向市民呈现考古过程、进展与成果,增强市民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与参与感。三是处理好周边的交通组织问题。我们计划通过取消迎恩门现状两侧的车行道,来弥合西正路对遗址公园的割裂;通过建设凤来路北段,打通莞城城内片区到东江大道的新通道;通过完善公园周边的慢行系统、公交接驳体系,提高公园的公众可达性。

  后续,我们将统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自然资源局以及莞城街道,围绕上述要求,邀请国内一流、拥有丰富国家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建设经验的专业团队,在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召集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全力做好项目的方案设计工作。

  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发现以及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是东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体现,也是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撑。关于遗址公园的积极作用,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南海卫城墙遗址是东莞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历史价值的有力见证。东莞有着近5000年的人类活动史、近1700年的建县史和近1300年的建城史。作为古代城市防御与空间格局的核心标志,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东莞县城建置沿革、岭南沿海地区古代城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使得东莞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演进更加清晰。同时,南海卫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东莞不仅是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外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丰富了东莞核心历史价值-“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内涵。第二,南海卫城墙遗址的保护利用体现了东莞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城墙遗址发现后,我们积极推进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展示了东莞的担当和决心。我们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在保护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活化利用,与老街区的保护提升一起打造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标杆项目,契合国家对名城保护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第三,南海卫城墙遗址的保护利用有助于文化传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考古遗址公园将为市民游客提供近距离接触东莞历史、感受东莞记忆的平台,增强民众的城市认同感和文物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此外,其与可园、虎门炮台、石龙名镇等文化瑰宝,共同构筑起丰富多彩的莞邑文化体系,吸引国内外游客关注,为东莞城市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下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对历史负责、对文化敬畏的态度,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让东莞丰富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感谢大家!

  2、这次考古发现的城墙遗址,如何印证是明代南海卫的城墙?除了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和下来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外,东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有什么举措?

  市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康:

  此次考古发掘,发现整体保存较好的城墙基址,长度约100米,墙体宽约7.6米,以红砂岩条石砌筑包边,中间包夹夯土,与史料“以石包墙”的记载相符,城墙和城砖尺寸符合明代卫城规制,因此印证是明代南海卫的城墙。根据文献史料记载,唐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更名东莞,县治移至到涌,即现莞城。唐代东莞城为土城,规模小;到宋代,东莞县城在原土城基础上改筑砖城。明洪武十四年(1381),在东莞县城内设置“南海卫”,洪武十七年(1384)指挥使常懿在东莞县城筑石城。

  南海卫是明朝实行卫所制的军事编制后在东莞县城设立的军事机构,与行政建置下的东莞县并存。明朝政府于洪武元年(1368)在广州设立广东卫后,由于“东莞独当江海之冲,既备内攘、又虞外寇”的重要军事区位,于洪武十四年(1381)在东莞县城设立南海卫,时间早于广东其他州县,规模远超一般县城,在东莞县的军户远远多于民户,南海卫和东莞在明代广东海防体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发挥着拱卫广州、守卫祖国南疆、维护国家统治和沿海秩序、沟通海外贸易的重要作用。

  除了南海卫城墙遗址考古和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外,东莞将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力度,近期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依法保护文物,增强文保意识。严格执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加大文物本体保护力度,统筹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环境风貌。开展系列普法宣传,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依法保护文物的浓厚氛围。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违法行为。

  二是高质高效普查,摸清文物家底。持续加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摸清文物底数和保存状况,践行“应保尽保”。结合普查工作推动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推进文物保护修缮。

  三是完善文保机制,推进系统保护。将文物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管。对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先考古后建设”,在土地出让或划拨、大型基本建设前要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对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在旧城区改建、土地成片开发中要先组织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重点推进虎门炮台旧址公园(东莞段)、东莞记忆、石龙中山路保护提升等项目,展现东莞厚重的历史文化。

  3、南海卫城墙遗址位置在东莞莞城,这里可以说既是东莞的“城市原点”,也是未来的文旅亮点。想了解一下,在莞城街道发现重要的南海卫城墙遗址,在“东莞记忆”项目中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莞城下来将如何做好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

  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

  莞城是东莞的城市原点,有着126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东莞记忆”项目是东莞第一个对连片的历史建筑、历史街区进行系统性的保护、活化、利用的项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东莞实践,也是东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举措。东莞记忆首开区第一期开放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开放的首月,客流量达上百万人次,日均4万多人次。

  这次考古发现的南海卫城墙遗址位于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范围内,遗址清晰展现了东莞明代以来六百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城墙遗址的发现,极大增强了东莞记忆项目在“显露历史、传承文脉”方面的深度和力度,为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坚实支撑。

  南海卫城墙遗址是“东莞记忆”项目最重要的节点,也是最大的亮点。下来,我们将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根据考古成果,结合古城历史格局,对城墙遗址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努力把南海卫城墙遗址内发现的丰富文化遗存,通过原址展示、数字化展示、互动展览等多种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同时,进一步挖掘历史城区范围内的文化元素,通过重塑古城边界、再现城水关系、打造历史之径、活化记忆节点等方式,积极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之路,努力为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添砖加瓦。

  主持人何碧怡(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清代岭南庭园里,考古专家娓娓讲述明代南海卫城墙的前世今生,市委、市政府郑重表达东莞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决心担当。作为以制造业闻名的工业城市,东莞并没有丢掉历史之根、文化之魂,而是“左手护住历史根脉,右手推开发展之门”,努力把历史记忆转化为滋养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把文化遗产转化为凝聚家园意识的人文坐标。

  六百年前,南海卫城墙以雄姿拱卫海疆安全、见证海丝贸易;六百年后,它以遗址唤醒城市记忆、赓续城市基因。从“粤海第一门户”的海防要塞,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东莞这片土地始终赓续着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

  从过去照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珍视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焕新,以文化力量助推东莞城市建设发展,让东莞的故事在时代长河中奔涌不息!




附件:

相关稿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