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上午,《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召开。东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志军、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副处长张帆、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汝春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问,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何碧怡主持。
东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志军: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东莞市政府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给予东莞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于今年1月18日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我市首部“多规合一”规划,是东莞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下面,我从编制背景、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特色三个方面向大家简要介绍《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相关情况。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
2019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202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明确了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要求和顶层设计;2023年8月,国务院批复《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总体要求。
东莞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在自然资源部、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于2019年启动《规划》编制,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广东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最终于2025年1月18日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构建了东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探索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和编制新范式,整体谋划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的空间战略蓝图。
二、《规划》的总体目标
(一)明确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国务院批复明确,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
批复要求,《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莞篇章。
(二)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愿景
《规划》以奋力实现“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为目标愿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作用,聚焦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创新动力、文化魅力,明确东莞各阶段的目标愿景为:
2025年,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鲜明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明显加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2035年,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引领力、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全面增强,成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品质实现根本提升,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成为富有活力和彰显魅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2050年,城市综合实力、创新动力、文化魅力得到全面提升,“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全面建成,成为品质卓越、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城市典范。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下,《规划》以“高水平保护、高站位引领、高品质布局、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塑造安全韧性、集约高效、和谐融合、创新繁荣、特色魅力的国土空间,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和布局优化。
(一)高水平保护,统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规划》始终把粮食和生态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是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到2035年,东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61.08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6.74平方千米;全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433.37平方千米。
二是构建以南部连绵山体为屏障、以西北部水乡河网及湿地为重要生态区、以各级生态廊道为脉络的“一屏一区多廊”生态安全格局。推动生态空间与城市蓝绿系统相联通,与农业空间相融合,提高生态网络的连通性。
三是划定耕地保护集聚区,作为耕地恢复潜力重点区域进行管控,通过整合零星耕地、整理恢复耕地,推动耕地集中连片保护和质量提升。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服务、景观美化、观光休闲和农耕文化传承等功能价值,营造“河网织水城,江分润良田”的景观风貌。
(二)高站位引领,为城市发展赋能
《规划》突出战略引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作用。
一是加强区域协同联动。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加强国外互通合作,积极共建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推动与大湾区其他重大平台对接发展,优化创新产业链布局,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共同打造珠江口高端产业片区;强化与广州东部中心、深圳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创新联系,拓展大湾区东岸创新产业腹地空间,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二是强化城市转型升级。实施“强心、融深、向湾”的空间发展战略,完善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及提升综合服务能级;深化南部地区与深圳对接融合,推进莞深两地交通互通、生态共治、产业共建、设施共享;加强环湾地区资源整合,打造融入“黄金内湾”、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先行地和桥头堡。同时,坚持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结构,优化形成“一主、两副、六片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强化城市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细化中心城区、松山湖和滨海湾三大城市中心内涵,推动构建功能统筹、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六大城市功能片区。
(三)高品质布局,强化城市发展活力
《规划》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分类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在优化产业空间方面,一是建立“市级综合性产业新城、市级重点产业基地(平台)、镇级现代化产业园区、镇村低成本产业空间”四级产业空间治理体系,分类引导产业社区建设,打造多元的产业空间载体;二是优化“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产业空间布局,以标准化产业社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对先进制造业连片产业空间的供给,逐步推进传统产业空间的提质增效,提升空间品质。积极对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引导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集聚。
在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方面,以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目标,为保障性住房提供空间保障,满足居民多元化住房需求。健全完善“市级-片区级-镇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空间体系,以构建全龄友好城市为目标,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均衡可及、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完善绿色游憩网络体系,形成“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公园体系,碧道、绿道、南粤古驿道、健身步道构成的蓝绿特色游憩体系。
在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方面,一是共享区域航空枢纽,推进与港口群协同发展,打造通达全国、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直连直通的铁路网,支撑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高速公路网。二是构建主次分明、契合市域空间结构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城市轨道网,构建快速路、市域主干路、组团主干路三级干线路网体系,推动片区之间、各片区内部的高效便捷互联互通。三是强化水资源、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优化完善公共卫生、消防、应急避难场所、防灾疏散通道等设施布局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在传承历史文化和塑造特色魅力空间方面,一是系统挖掘东莞在大湾区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完善全域全要素的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体系,坚持历史文化资源应保尽保,鼓励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凸显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重要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二是彰显东莞通山达海、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滨海、环山、绕水、连城”的城市景观风貌格局,对重点地区加强空间引导,构建高低错落的城市空间形态秩序,塑造层次丰富的城市天际线。
(四)高效能治理,构建现代化治理新体系
《规划》将作为城市运营的重要支撑,推进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
一是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各类空间规划,构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二是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严格落实批复要求,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和近期规划编制,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同时用好体检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的监督检查。也真诚希望广大媒体朋友持续关注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共同建设奋进、活力、宜居的美丽东莞。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现场记者问答】
1、国家批复东莞的城市性质(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和核心功能定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对东莞未来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东莞将如何抓住这些机遇?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汝春: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国务院批复的这版总规,赋予东莞更高的城市定位、更强的城市功能、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展现东莞担当,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重大机遇。
一是国家赋予东莞“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节点城市”的城市性质。表示国家充分肯定了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要节点的城市地位,为正处于动力转换期、优势再造期、新一轮发展酝酿期的东莞注入了强劲动能。未来东莞将发挥节点城市的优势,增强城市综合实力,联动深圳、惠州共建深圳都市圈,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提高协作发展水平,全面增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向南,以东莞南部地区为重点,推动与深圳重点平台深度合作,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产城协同一体化合作发展区;向东,加强与深惠产业平台对接融合,探索建立环潼湖地区深莞惠融合发展区;向西、向北,推动临穗平台联动发展,强化穗莞综合交通联系。
二是国家赋予东莞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两项核心城市功能。关于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体现了国家对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的要求,东莞将在建设制造强市上实现新突破新进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条提质焕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建设若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体现了国家对东莞协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要求,东莞将推动从科技支撑产业到科技引领产业、从分散式创新到全域协同创新转变。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高水平大学原始创新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布局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和培育一流科技企业、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构建“源头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2、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从全省来看,《规划》如何体现东莞参与湾区发展和区域协同?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副处长张帆: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省自然资源厅高度关注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管理工作。在《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将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融入以广州、深圳为双核心的两大现代化都市圈,在建设高品质的珠三角世界级一流城市群中,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体系,助力实现东莞市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施“向湾”战略,融入“黄金内湾”。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省自然资源厅正在组织推进“黄金内湾”的概念规划和设计。东莞《规划》提出打造西部滨海走廊,布局有滨海湾新区、东莞港、泥洲岛、水乡新城、麻涌TOD等多个重要战略节点,将成为东莞市参与黄金内湾建设的核心地区,成为面向世界级企业和创新资源,集聚湾区最优质科创企业和人才的“超级岛链”,更好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等功能。
第二,发挥重要节点城市作用,深化与广州、深圳对接融合。
国务院批复中指出,东莞市要联动深圳、惠州共建深圳都市圈,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东莞《规划》提出推动广州—东莞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交通枢纽联动、创新资源共享以及公共服务对接,加强滨海湾新区与广州南沙新区等重点平台的科技产业创新合作,加强跨珠江口和东江两岸联系,推进跨江通道建设,将更加有力支撑东莞向湾发展。在深入共建深圳都市圈方面,东莞《规划》提出以松山湖、滨海湾这两个科技创新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副中心,推进临深地区与深圳的产业发展和科研创新的全面合作。依托深莞惠城际等重要交通廊道,加强深莞惠创新研发、生产制造跨界协同,探索建立深莞惠融合发展区。
接下来,东莞市在《规划》实施中,要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区和片区中心服务能级,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供高质量的国土空间支撑保障。
3、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城乡混杂、分散粗放,建设空间与生态农业空间斑驳交杂的问题,请问本次《规划》是如何推进东莞空间资源统筹和空间协同治理的?又如何确保提出的目标蓝图能得到有效实施?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汝春: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轮规划以统筹全域全要素为总体原则,坚持底线思维,通过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引导功能要素分类归置,创新规划实施与动态管理机制,逐步强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按照生态功能,将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在此基础上,避让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等不适宜城镇建设区域,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的原则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二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指导实施国土空间治理。以“三区三线”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为基础,构建“一屏多廊、通山达海、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南部连绵山地为生态屏障,以生态廊道网络为基底,构建生态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形成紧凑集约、均衡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开发格局。
三是合理划分功能分区,优化整体空间布局。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全市划分为6类一级规划分区,并细化划定7类规划管理单元,完善从一级规划分区、二级规划分区到用地用海分类的分级传导,逐步细化明确全域不同功能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方向和主导功能,引导各功能要素分类归置集聚,促进空间布局优化与功能品质提升。
四是创新规划实施与动态管理机制,保障规划有效实施。一方面,健全以控制线管控、指标管控、用途管控为核心,刚弹结合的全域全要素规划管控机制,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保障作用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建立总体规划有序实施的工作路径,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强化规划的管控落实。
4、东莞以制造业立市,现状超过400平方公里的产业空间,也拥有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请问《规划》在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有哪些举措?在“产城人”融合方面,又是如何考虑产业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兼顾?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汝春: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国家赋予东莞“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的核心功能定位,东莞需要承担经济挑大梁的使命。东莞的现状产业空间量大面广,但现状大量的产业空间满足不了新的产业需求,产业空间存在结构与品质问题,我们叫“老瓶装不了新酒”,需要去提质升级。本次规划高度重视产业空间的研究,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产业空间治理,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分层分级,构建系统的产业空间体系。规划提出建立“市级综合性产业新城—市级重点产业基地—镇级现代化产业园—镇村低成本产业空间” 四级产业空间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市、镇、村以及市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聚焦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生产服务等产业园区类型,分类引导产业社区建设,打造多元的产业空间载体。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产业空间与产业物业,分别满足龙头企业与链主企业、腰部企业、大量中小企业的产业空间需求,每类企业都可以在东莞找到合适的产业空间。
二是增存联动,大力拓展产业空间。实施连片土地统筹,合理投放增量空间,激活存量空间的土地利用价值,引导存量产业用地的增容提效,提升产业园区空间品质。一方面,以标准化产业社区、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对先进制造业连片产业空间的供给。另一方面,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体连片改造,建设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产业空间。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产业人才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产业空间配套服务,建设高品质产业社区,满足产业人才对居住、子女教育、文化、休闲等需求,让产业人才在东莞安居乐业,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的建设中来,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四是强化产业空间全生命周期管理。首先是坚持落实工业保护线制度,全力保障产业空间供给,其次是推进产业空间布局与产业规划及招商引资的协同,再次是建立“项目选址—土地供应—批后监管—用地退出”的产业空间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探索混合用途、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差异化的土地供应方式。
主持人何碧怡(东莞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从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GDP超万亿、人口超千万的全国第15座“双万”城市,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闯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路径。《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东莞首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也是建市以来的第四版城市发展蓝图。在这份沉甸甸的规划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年来东莞一直挂在嘴边、抓在手上的“大湾区重要节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关键词,从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进阶成为国家定调。这份《规划》,为这座城市锚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每一位市民、每一个行业都息息相关。接下来,对东莞来说,要做的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上下一心、坚持不懈,让“湾区明珠、科创新都、产业名城”的蓝图,如期如愿照进现实。
今天是农历龙年倒数第二个工作日。大事不过夜,也不能过年,必须只争朝夕!刚才通报的这份《规划》就是东莞的大事,为全年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完美收官!年后,新闻发布的高潮将陆续有来,敬请期待。借此机会,我仅代表市政府新闻办,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过去一年里对东莞的厚爱和支持,祝大家龙年吉祥,阖家安康,万事如意!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