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围绕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工作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赋能法治政府建设,助力提高行政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12345热线运行服务质量升至全国地级市第四名,人民网留言板办理满意度全省第一,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社会投资项目“一张图”改革成为国家发改委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推广典型案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
(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一是强化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局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扎实推进法治建设。严格执行“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制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澳门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二是严格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局党组书记、局长认真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依法开展行政工作,把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的改革部署与业务工作一体推进。对全局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全年研究机制改革、重大决策80余项,政策性文件5份,保障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局党组会专题听取有关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全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三是加强党纪学习教育,提升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意识。结合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组织走进东莞监狱现场警示教育、赴法院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增强领导干部纪律意识。扎实推进普法宣传工作,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组织全体人员进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学法培训和考核,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合格率100%。
(二)强化制度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管理。一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印发《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内部审计管理办法(暂行)》,修改完善局财务管理制度、因私出国(境)管理工作规程等文件。二是严格落实合同审查管理,对局成立以来印发的政策性文件进行全面自查、评估、清理,发挥法律顾问在开展依法行政、法制审查、重大行政决策等领域的积极作用,提升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全年法务审核合同165份。三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完善政务公开内容,畅通政务公开渠道,全年政务公开102篇,答复政府信息公开申请6宗。四是高度重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办结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25件,其中市人大建议4件、市政协提案21件。
(三)以业务融合法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一是实施政务服务提升年行动,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全面落地国务院15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审前服务+退休一件事”改革品牌成为广东省典型案例,办理时限和提交材料2个指标压减近60%,审批时限压减至最快2个工作日。市镇大厅实现审前服务全覆盖,为群众提供咨询、导办、指引、预审等全流程服务,群众等候时长缩短31.88%。促进“湾区政务服务一体化”,新增跨市通办事项2653项,在“i深圳”“i莞家”APP和广东政务服务网上线“深莞融合专区”。推进社会投资项目全过程“一张图”改革,压减审批时限84个工作日。“莞家代办”服务范围扩展至涵盖中小微企业的全部社会投资类产业项目,帮助项目开工平均提前约40天。以赋予镇街(园区)“最需要、最管用、用得好”的事权为导向,调整188项政务服务事项。二是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持续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落实《东莞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研究起草出台《东莞市公共数据安全管理规定》《东莞市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办法(试行)》《东莞市公共数据分类分级操作指引(试行)》《东莞市公共数据退役操作指引》《东莞市公共数据质量管理实施细则》《东莞市重要数据识别和安全管理制度(试行)》等系列数据基础制度文件,规范我市公共数据处理活动。推进数据交易流通,挂牌成立广数所(东莞)服务基地,交易额突破1.7亿元,落地深数所(东莞)市级工作站。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开发“莞数通”“农商通”等普惠金融公共数据产品。争创全省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起草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实施方案,东莞市、松山湖获省级试点称号。三是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推进法治数字政府建设。在全省率先部署“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地市标准版,一体集成指挥调度、研判会商、事件流转、无人机巡航、融合通信等能力。建设“莞邑调解”平台,打通政法委、法院、司法、信访、律协、人社、公安、保险等多个行业资源,形成统一纠纷解决资源服务,平台上线以来成功调解各类纠纷近4.5万宗,确保矛盾纠纷能够快速化解。依托市事件中枢能力搭建非警务矛盾纠纷管理平台,以数字化赋能构建市镇村三级非警务矛盾纠纷闭环工作体系,全市应用平台共推送非警务矛盾纠纷近4万条,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推进健全数字政府网络和数据安全体系,开展“莞盾-2024”网络安全攻防演练,连续五年获“粤盾”地市优秀防守单位奖。四是推进12345热线改革,强化民生诉求闭环管理。出台省内地级市首部热线领域的政府规章《东莞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管理办法》,推出热线优化提升十项措施。聚焦工单闭环管理,提升问题实质解决率,建立“每周一题”工作机制、民生诉求办理情况通报机制,调度协调推动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违停违充、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等30类难题整改,工单办理解决率由90%提升至92%。推动“一把手”负责制实体化运作,开展高频业务市直单位“一把手”听热线活动10场。深化12345与政法、网信、110协同联动机制,建立话务舆情预警机制,紧盯社会关注度高、易引发舆情诉求,特别是涉及市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安全领域问题,全年累计报送舆情预警信息101宗。深化群众求助快速响应机制,实现非警务警情诉求科学分流,全年受理110分流诉求工单24.9万件,同比提升超1.6倍,紧急求助平均响应时长从48分钟减至12分钟,响应效率提升75%。五是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构筑阳光招投标生态圈。开展农村(社区)集体资产交易“交审分离”改革,搭建农资交易系统,实现农资交易从资产管理端到交易端的“无缝衔接”降本增效,所有镇街完成首宗农资交易项目进场发布,南城、长安、樟木头3个试点镇街实现村组(社区)交易“村村通”、类型全覆盖,发布交易项目超1千宗。实施“匿名+实名”招投标模式,招投标效率极大提高,平均标书开启时长从3小时降低到1分钟,效率提升180倍。强化协同监管,积极配合行业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纪检、公安等执法机关调取项目资料共27次。制定《公共资源交易电子保函数据规范》,规范建设工程项目现场见证异常情况的报告及处理程序。持续建设“廉交易”品牌,开展2期“廉交易”大讲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廉政教育基地成功入选第一批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八五”普法基层阵地。
(四)落实普法责任制,加强法治政府宣传工作。开展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宣传活动,举办网络安全展览,以海报、视频、互动体验等形式,展示网络安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宣传国家重要网络安全法律法规,23个镇街(园区)、46个市直和事业单位、市民超千人次参观体验。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严肃宣传纪律,加强信息审核监管,依托“i莞家”“东莞12345热线”“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微信公众号、官网、视频号等平台主动发布工作动态、工作亮点和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等方面信息,全年共推送超700篇推文,新增群众订阅量超40万,政务服务、12345热线等为民办实事相关新闻获央视新闻APP等央媒转载7次。
二、存在不足和原因
2024年,我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法治宣传教育力度需进一步提升。目前法治宣传教育的形式还不够丰富,对自身业务范围内的法律法规普及宣传不深入,利用新媒体开展普法宣传创新力度还需加强。二是法治政府人才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不均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提升。三是局内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根据机构改革工作安排,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于2024年6月完成挂牌,部门职能、科室分工及人员相应调整,下来仍需结合工作开展,进一步梳理和修订原有制度,组织全局实施,明确工作相关要求,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更加高效地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强化法治政府宣传,提高法治意识。继续落实相关领导班子集体学法制度,不断深化和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制度机制建设。针对党员干部、法治专业化队伍学法需求,通过专题培训、开设讲座等方式切实加强法律培训,努力提高干部职工学法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二是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探索“一网通办2.0”,推动公租房申请等新一批10个“一件事”改革落地。构建“企莞家”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将“企莞家”打造成涉企服务的总入口,实现一站享政策、一键提诉求、一网办政务、一窗找服务,打造企业有求必应的贴心服务队伍,为企业提供惠企政策、事项办理、项目代办、诉求解决等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三是统筹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启动编制“十五五”时期全面数字化发展规划,推动东莞市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章立法。全力推进全省全域数字化转型市级试点建设。印发《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规范》,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发、合规利用。四是打造12345热线“莞民声”服务品牌。健全12345群众诉求快速响应和限时办结闭环处置机制,重点提高求助类、投诉举报类诉求的办理质效。推广“12345+”基层联动化解纠纷模式。进一步强化12345热线与公安、政法等部门协同,监测极端事件舆情,完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五是优化阳光公平交易环境。全面铺开资产交易“交审分离”改革,推进电子招标投标系统市镇共享,实现全流程电子化、规范化。推进交易智慧监管,加强标前、标中、标后联动管理。充分应用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评价系统,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及其人员的进场行为管理,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体系建设。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