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植物园为东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下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一座以“植物保育、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风景园林植物园。园区规划面积200.5公顷,计划分二期进行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2016-2018),建成名树名花园、岩石园、荔枝园、杜鹃园、草药园、山茶园、兰花园、彩叶植物园、莞香园、儿童植物园、芳香植物园和橡胶文化园等12个植物专类园,于2018年4月19日对市民开放。未来五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如下:
一、完成东莞植物园工程(二期)建设,打造东莞的城市名片、生态名片和旅游精品
(一)工作目标
完成东莞植物园工程(二期)建设。二期工程包括东莞植物园工程(二期)第一批完善提升项目(2021-2022)、东莞植物园工程(二期)第二批完善提升项目(2023-2025)、东莞植物园灯光夜景工程(2021-2022)。其中第一批完善提升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阴生植物园、簕杜鹃园,提升岩石园、兰花园、沙生植物区等专类园区,种植行道树,完善园区排污系统、灌溉系统、游憩系统,改造原有厕所和房屋等。第一批完善提升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荔枝文化博物馆、温室、友好城市特色园等。二期工程建成后,初步实现把东莞植物园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物种丰富、园景优美的、具有一流景观和一定影响力的植物园,成为东莞城市建设的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二)原因分析
东莞植物园是在2007年建成开放的绿色世界城市公园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建设,园区规划面积200.5公顷,计划分二期进行建设。第一期工程(2016-2018年)已建成开放,主要是建设了12个植物专类园,实现园区从城市公园向植物园的转变;第二期工程(2021-2025年)主要是补一期工程的短板,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增加植物多样性,提升园区的科学内涵与社会服务功能;通过两期建设,初步实现把东莞植物园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物种丰富、园景优美的、具有一流景观和一定影响力的植物园,成为东莞城市建设的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三)主要措施
1、东莞植物园工程(二期)第一批完善提升项目。2021年完成立项和施工招标,进入施工阶段,计划于2022年10完工对公众开放。
2、东莞植物园工程(二期)第二批完善提升项目。计划2021-2022年完成用地的国土空间规划调整;2023-2025年完成建设。
二、加强园区精细化管理,做东莞城市绿化的标杆
(一)工作目标
形成园区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化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园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精品园区,使之成为东莞城市绿化的标杆,成为东莞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抓手和“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原因分析
贯彻落实“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工作精神。园区绿化、保洁及路灯养护项目为植物园常态化工作项目,亟需切实可行的制度进行监管,以提升园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主要措施
2021年:制定《东莞植物园园区精细化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边试行边完善,最终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
2022-2025:在对园区各养护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认真落实园区精细化管理制度,使之成为园区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的管理制度。
三、组建一支业务精、素质高的专业技术队伍
(一)工作目标
充实我园在植物保护、科研、科普和园艺展示等方面的技术力量,组建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专业技术队伍,提升植物园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文化内涵,把东莞植物园建设成为具有“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文化的底蕴”的科学园地。
(二)原因分析
“物种保护、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休闲旅游”是植物园的四大功能。东莞植物园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后,已具备一个现代植物园必要的硬件条件。接下来应重点抓软实力的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我园在植物保护、科研、科普和园艺展示等方面的技术力量,提升植物园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文化内涵。
(三)主要措施
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现有人才的方式,充实技术力量。根据技术人员的专业、特长和植物园的发展方向组建不同攻关方向的专业技术小组,如花境组、月季组、荔枝组、秋海棠组、植物分类组等。
四、规范植物信息记录管理,实现植物园的科学化管理
(一)工作目标
通过科学地植物信息记录管理,规范我园的引种苗木管理,实时掌握园内植物动态,为科研、科普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提升我园的管理水平和科学内涵,实现植物园的科学化管理。
(二)原因分析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对植物园的定义为: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被称之为植物园。具有科学依据的活植物收集与管理及其信息记录保存是国际公认的植物园界定属性。近年,市委巡察组指出了我园引种苗木管理不完善,园区内现存植物数量不清楚等问题,我园的植物信息记录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三)主要措施
2021年:以中国植物园联盟开发的中国植物园活植物管理平台为基本工具,结合东莞植物园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东莞植物园植物信息记录管理办法》。
2021-2025年:认真落实植物信息记录管理办法,单位定期监督检查落实情况。
五、加强植物保育和科研科普工作,建立东莞植物迁地保育中心和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植物分类、栽培、繁殖、育种、保护等研究工作,促进植物资源的保护与资源化利用,使东莞植物园成为东莞最重要的植物迁地保育中心,为东莞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植物资源。
通过完善园区科普设施,充实科普内容,举办科普活动,营造寓教于乐的生态休闲空间,使东莞植物园成为东莞最吸引人的生物多样性教育基地,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环保意识,促进东莞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原因分析
“物种保护、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休闲旅游”是植物园的四大功能。植物迁地保护是植物园的核心工作。富集植物品种资源、储备战略性的植物资源对于东莞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植物开展分类、栽培、繁殖、育种等研究工作,可以促进植物资源的保护与资源化利用,是植物园科学内涵与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
科普教育是现代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植物园以其多样的植物和优美的景观为公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开展环境教育和生物多样性教育的理想基地。在植物园中开展科普教育,可让市民和游人在休闲娱乐中了解到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激发人们热爱自然、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三)主要措施
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科研科普设施,管理好科研科普基地;多渠道申报项目,增加科研科普经费。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