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开放型经济从加工贸易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加工贸易是东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色和重要支柱。2008年以来,东莞把握“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机遇,积极探索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国家和省的肯定。
尽管如此,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拐点尚未实现,加工贸易自主性不强、植根性差的核心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因此,东莞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以来,按照国家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部署,积极构建促进加工贸易企业“两自主一提升”(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高端制造提升)新机制,深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2016年,全市加工贸易企业新增研发机构241个,新增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289个,增长53.6%;技术进出口合同金额21.5亿美元,同比增长35.4%;新增境内外注册商标1091个,同比增长9.8%;获得国家、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33个;委托设计(ODM)+自有品牌(OBM)产品出口2830.7亿元,占比提升至74.6%。
一、构建企业自主品牌培育机制,增强加工贸易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培育。我们针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设备、工艺流程大部分来自境外,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着力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研发能力。先后引进建成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4个,虎门服装设计等专业技术创新平台12个,省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79个,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20多家,强化对企业开展核心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引导和培育。二是强化自主品牌创建的引导。与香港贸发局签订《“东莞制造”品牌推广五年计划合作备忘录》,推动加工贸易产品“全国行”、“全球行”,提升品牌形象。引进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品牌管理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培育和优化商标品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创建或收购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三是强化财政资金的扶持。市财政每年拿出10亿元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设计、产品升级能力。2016年出台了鼓励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45条措施,重点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加快提升。
二、构建企业自主营销渠道机制,打通加工贸易内外市场发展空间
一是推动加工贸易+贸易展会。发挥知名展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的作用,推动国家唯一的“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简称加博会)从过去的单纯内销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对接转变,2017年“加博会”共吸引了入场观展采购的人数达9.89万人次,同比增长6.7%;达成商贸合作项目(含合同、协议和意向)8100宗,同比增长4.6%;意向成交金额达998亿元。同时,加强与“海丝博览会”的联动,积极发动欧美工商会、马来西亚中国总商会、加拿大广东商会、中国东盟农资商会等境外采购团赴会采购。在全方位、多维度的采购商邀请和发动下,与83个境内外商协会达成了招商合作协议。二是推动加工贸易+电子商务。建立跨境电商全链条服务体系,以跨境电商通关监管改革为引领,推进平台构建、园区建设、项目投资、人才开发等领域的创新改革。推动东莞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加快对接万国邮盟体系,探索“火车运邮”,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201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3702亿元,同比增长9.2%;全年发出跨境电商国际小包7097万件,总量位居全国第四。三是推动加工贸易+保税物流。以优化保税物流发展环境为突破,推动清溪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投入使用,虎门港综保区审批程序正式启动;加快推动一批保税物流项目落地建设或扩容提质,在寮步车检场试运作“超级中国干线”业务等,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应用保税物流加快流通发展。2016年,全市保税物流进出境货物1848.2亿元,同比增长92.2%,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8.6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16.2%,比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
三、构建企业高端制造跃升机制,夯实加工贸易精益制造根基
一是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机器换人。在全省率先出台智能制造专项政策,对购买智能装备、“机器人”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扶持,全市已培育引进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达400多家,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同比增长40%;大力推动国产数控智能推广应用,全市应用国产数控系统和国产智能装备超过2500台,东莞瑞必达公司的智能制造项目被列为“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二是推行港台机构生产力提升辅导服务。在国内首创与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合作,资助近1亿元支持20多家港台生产力辅导机构在莞设立办事机构,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技术提升、产品设计、管理优化等生产力提升辅导服务,每家参与辅导企业政府最高资助30万元。依托东莞外贸转型升级支援服务中心,为1200多家外贸企业开展转型升级辅导。三是推行以质取胜发展。以出口玩具、婴童用品两个加工贸易制造传统行业为试点,打造国家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于2016年12月30日通过考核验收,并以此规范行业生产制造自律,带动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率先以出口食品行业为重点,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并强化与工业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有机结合,将“三同”工程逐步拓展至消费品领域。目前,通过完善行业自律体系,建立消费品“三同”工程八项配套管理制度;搭建“三同”产品线上销售专区,推动意愿入驻产品近百款。
当前,我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开放型经济发展压力不少。下来,我们将以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为主线,沿着“两自主一提升”转型升级轨迹,不断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新经验。一是落实五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的若干意见》,推行以企业为单元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改革,探索开展保税展示交易及多元化税收担保方式。二是聚焦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打通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保税物流、服务外包、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制约环节为重点,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借助新业态扩大进出口贸易。三是以打造智能制造转型产业链为关键突破,推动加工贸易发展动能转换。在需求端,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应用示范,改造提升东莞传统优势产业,夯实智能制造的应用基础。在要素端,围绕智能制造企业的不同需求,靶向配置产、学、研、政、金、介等新要素新资源,在生态链中打通合作通道,构建供需链接。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