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东莞园区经济效应逐步凸显 承担更多使命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16-10-14 01:23:00  来源: 本站
【字体:

2001年设立第一个市级园区以来,东莞的园区经济得到稳步健康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松山湖国家高新区为龙头,省级开发区、省级重大发展平台、市级开发区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园区格局,在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在刚刚召开的中共东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以下简称全会)上,东莞明确提出要努力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上走在前列,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推动GDP向万亿元迈进。

统筹园区发展,如何在全市迈进万亿俱乐部的进程中承担更加重要使命?结合前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调研的成果,全会指出,接下来将坚持以园区统筹发展为引领,针对园区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根据园区发展阶段、发展需要和区位条件,大力实施强心展翅战略和推进一园一策,着力打造松山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强核带动、东西两翼齐飞,园镇(街道)联动发展的协调发展格局,打造引领东莞未来经济发展、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劲引擎。

A园区经济效应逐步凸显

2008年,当钟浩光选择将自己的互联网团队放在松山湖时,这里还处于大规模崛起的前夜,园区内很多孵化器都还没建成,很多配套设施还待完善,互联网企业更是寥寥无几。钟浩光还记得,刚开始的一个月,他们在周边找不到宿舍租,只能花高价租住在附近的高档公寓里,除了上班,业余时间也没有多少消费场所可以去,团队成员一度笑言住进了深山老林,唯一的好处是花钱少,那段时间攒下不少钱

到了2016年,由钟浩光牵头开发投资的东莞首个互联网产业园正式开园,一开园就成功招引50多家互联网企业进驻,其中不少企业可都来头不小,既有包括瓦力科技、星座屋、唯一科技等本土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也有软通动力这样的中国软件业大咖,几乎囊括了东莞知名的互联网企业。

这让他不禁感叹,松山湖这几年的发展真是一年一变,自己也由一家网络游戏创业者,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产业生态的搭建者,获得了众多发展机会。

钟浩光的经历,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过去这些年东莞在统筹园区发展上所取得成就的缩影。

2001年设立第一个市级园区以来,截至目前,东莞已建成松山湖(生态园)、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银瓶创新区、东莞港、滨海湾开发区和原东部工业园企石辖区6个代表性园区。

近年来,随着市级统筹园区发展步伐加快,园区经济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经济效应逐步显现。

其中,松山湖(生态园)已成为全市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成为东莞一张亮丽的名片,2015R&DGDP比重达11.7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8.4%.

东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36万标箱,跃居全国沿海港口11强,保税物流中心服务后方制造企业超3000家,为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66个园区共有市重大产业项目76个,总投资1771.9亿元,分别占全市重大项目的46.3%59.5%,园区成为承接全市重大项目的重要载体。

B园镇领导或交叉任职为联动发展提速

为更好发挥园区与周边镇街的联动发展,整合利用资源要素,提高行政效能,最近几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更是在园区、园镇统筹发展上开展了系列探索。2012年,沙田镇与虎门港实现镇港统筹,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全面整合镇港行政、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构建镇港一体的规划体系、产业体系、交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了发展内生动力。2013年,统筹水乡101港规划建设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并上升为省重大发展平台。随后,依托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将谢岗镇全域规划建设成为银瓶创新区,并经省审批成为省重大发展平台。2014年,松山湖与生态园、长安镇与长安新区相继实行统筹发展,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发展步伐加快。

面对十三五期间全市力争迈向GDP“万亿元俱乐部的总体目标,全会指出,接下来,东莞将全面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以松山湖(生态园)与周边镇街协同联动发展、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统筹发展、滨海湾开发区为核心的滨海带提升发展、广东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为载体的产城融合发展等为重点,在土地管理、规划融合、项目审批、公共服务、投融资、招商引资、干部交叉任职等方面探索创新性制度安排,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这些管理体制改革具体将如何落实呢?对此,前不久由东莞多个市一级部门组织完成的《东莞市统筹园区发展专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报告》建议可适当赋予园区市级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赋予园区规划、国土、财政、环评、项目立项、施工许可等市级审批权限,激活工作能动性,提高行政效能。

在实行园镇领导交叉任职方面,《报告》则建议,可探索实行园镇领导交叉任职,由镇街一把手挂任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并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问题协调机制、工作落实机制,充分发挥园镇联动发展的积极性。

对于这一建议,原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认为具备一定可行性,他说,此前东莞的产业转型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路径,单纯引进外地的大项目可能落不了地,东莞本身缺少把外地科研成果引进的力量,需要一些高校来搞转化,需要从研发成果到加速器到孵化器到新型研发机构的助力,需要创投公司的入驻。这个过程不是一个镇街可以独立完成的,也不是园区的发展定位应该做的、园区的发展空间所能满足的,需要在顶层统筹之下跨镇街协同发展。这就涉及一个分工的问题,有的地方专事研发成果的孵化,有的地方专事金融服务,有的地方专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而交叉任职能够在顶层设计上一定程度理顺此前的发展阻碍。

C国企将担纲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重要角色

关于统筹园区发展的另一大举措在于推进园区开发模式创新。

按照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东莞市委关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领推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接下来,东莞将探索建立园区开发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让国有企业成为一个有力的市场运营统筹主体,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引进高水平专业产业园区运营商,在园区管委会或园区投融资企业主导下,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发展、项目运营。

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上,统筹园区发展调研组在《报告》中建议,可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对园区基础建设的投入,由市财政局牵头,研究测算各园区基础设施开发投资所需资金。根据测算结果,由市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批拨付资本金,支持园区开展资本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在此基础上,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同时加强园区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发债、投行、信托等形式,合理利用申请财政贴息和融资担保、争取国开行政策性资金扶持、建立产业基金和发行地方城市建设债券等多种融资方式,引导国内外各类资金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并采取PPP融资模式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城投公司,允许投资公司参与土地收储和土地一级开发,用市场化手段加快园区开发建设。

D“一园一策”政策近期将陆续出台

除了制约园区发展的共性问题之外,目前,全市各园区发展水平不一,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特性的短板,这就决定了各园区在接下来的统筹发展过程中需要“因园施策”。因此,在本次全会上,东莞首次公开透露将通过“一园一策”加快推进园区统筹发展。

对此,调研组也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建议,他们在《报告》中指出,针对各园区存在的短板问题,结合各个园区战略定位,按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应实行分类指导、“一园一策”推进园区统筹发展,要区分不同园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实行分类指导,更加有侧重地推进园区超常规发展。

具体来说,松山湖(生态园)、东莞港可重点赋予市级管理权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做强内核,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水乡经济区、银瓶创新区可重点放在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尽快形成优质重大项目投资落地的热点;滨海湾开发区、原东部工业园应尽快集中整理土地,尽快为承接重大项目提供新空间,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报告》认为,通过“一园一策”实施统筹发展,促进园区发展水平大大提高,将对全市经济的引领性、支撑性大大增强,为全市迈进“万亿俱乐部”作出重大贡献。

而据来自政策制定部门的权威人士透露,关于各园区“一园一策”的具体政策已经在抓紧制定当中,目前经过充分调研及征集意见,已经有了大致的框架及方向,相信相应的落地政策将在近期陆续出台。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