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下午,“打开壁橱 对话大众”——李敬泽《空山横》作品签售会在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空山横》作者李敬泽,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文学博士、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粤派批评·陈桥生工作室”负责人陈桥生现场进行分享交流。《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十月主持。
《空山横:讲演集,关于文学关于人》是李敬泽创作的讲演集,首次出版于2024年7月,收录了作者在不同地方的16篇讲演稿和1篇跋文,探讨文学与人。在《空山横》一书中,2012年12月13日李敬泽在东莞“打工文学”高峰论坛上的一篇即兴讲话稿《“打工”与“壁橱”》就收录其中。彼时是李敬泽首次来到东莞,走进真实的打工文学创作场域,了解东莞打工群体及其他们的世界。这次来到东莞,李敬泽再次提起“打工”与“壁橱”。李敬泽说,每个人生活中,乃至社会生活中都可能存在着这样的“壁橱”,我们意识不到,但应该意识到。在他看来,这是文学特别重要的功能,尤其是打工文学。
谢有顺在现场探讨了说话与文学的关系,生活的场域对文学的意义,文学作为说话、作为声音等话题。谢有顺表示,这种“演讲体散文”的方式,让我们重新理解说话和文章之间的关系,澄清这个关系能够重新抵达、认识,何为文学。人的话语没有文体,叙事、抒情和议论都杂糅其中,而这恰恰是最原始、最本质的。文学要多从生活中、现场中、说话中、声音中,留存最生机勃勃、最毛茸茸的,但是和生命末梢联系最近紧密也是最具文学性的部分。通过李敬泽的演讲和文字,还原了一种现场,留住了一种声音,让大家重新领会了,文学也并不高深,它不过是说话的艺术。
陈桥生表示,从版本学的角度来看,“演说体”可以说是版本的演进。随着演讲到文字的沉淀,一次次修改中,可以看到作者思考的过程和场景的变化,也是文学珍贵的、鲜活的呈现。
现场,与会观众与嘉宾进行交流互动。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谈到《空山横》书籍轻便小巧的设计细节。
随后,李敬泽参观了“作家村”村史馆、打工文学之家、墨隐书房、作家工作室等。李敬泽表示,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作家,在这里都找到了一种故乡感。他们都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这种家不仅是生活上的家,也是精神上的家,是一个美好的地方。“作家村”也铭刻着作家们在精神上的努力和追求,他们希望在这里建设一个如同“桃花源”一般的村庄,同时也在这里获得新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