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十月初一,樟木头客家人有吃糍粑的习俗。“客家糍粑制作”是樟木头镇入选东莞市非遗项目之一,今天,这一非遗传承项目走进石新社区,手把手传授非遗技艺。
制作上好的糍粑需要将新糯研磨成粉兑水呈刚好能流动糊状上锅蒸熟,再倒进瓦缸,用木棍不停地来回擂动上劲。熟粉团分成小剂子,粘上炒熟的糯米粉包入炒香的花生芝麻红糖馅,一个圆滚滚、白嫩嫩的客家糍粑就让人垂涎三尺。
农耕时代,樟木头家家户户都会额外种植一点糯稻。每逢农历十月初一秋收完毕,樟木头客家人会将新收的糯米蒸熟,然后放进舂米器里捣成糯米团做成糍粑,一家人品尝刚出炉的糍粑,一起庆祝丰收,留下“十月朝,糍粑碌碌烧”的俗语。
十月初一吃糍粑的习俗在樟木头已延续数百年,上了年纪的客家人每吃一口绵软香甜的糍粑都是满满的回忆。作为“客家糍粑制作”非遗传承人,蔡运娇“披挂上阵”,不遗余力奔走在不同场合展示糍粑的传统制作工艺,推广樟木头的客家民俗文化,让客家糍粑承载的客家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我每年要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我就将这些经验传给每个社区的村民和小朋友,不要让他们忘记。”蔡运娇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