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在烈士桥(原石马桥)的南边,一栋由石马圩热心教育人士筹建的白色骑楼式建筑楼拔地而起。这就是樟木头人的教育摇篮——养贤学校。
养贤学校采用混凝土工艺建设,装修略带西洋风格,一度被誉为樟木头的“地标式建筑”。小楼正中间刻有“养贤学校”四个大字,两边分别雕刻着装饰花纹。因石马圩村民多是养默祖和育贤祖的后裔,“养贤”一名由此得来。石马圩人还请了广东顺德名人梁澄为学校题字。
抗日战争打响后,1938年10月,日寇动用100余架飞机、数十艘军舰和300艘登陆舰在大亚湾登陆,并攻占了惠州、博罗、石龙、增城、虎门。11月中下旬,日军发动“东江南方扫荡战”,莞城沦陷,国民党军队以及县政府机关退出莞城,迁移到樟木头石马圩,正式入驻养贤学校。国民党广东省金库、交通部电政局以及驻军司令部等部门也迁至养贤学校附近。以养贤学校为中心,樟木头成为了战时东莞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栋小楼的历史如今已经鲜有人知。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小楼内已经是现代的模样,只有晚清风格的外墙以及门口两扇厚重的木门,还留着历史的沧桑。在这栋白色小楼后,还连接着一座六层碉楼,名为“养贤碉楼”。碉楼内的窗子只有30厘米见方,设有铁栅栏。当年的木质楼梯也保存完好。而在碉楼的天台,视野开阔,围墙上的机枪口,还诉说着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县政府在养贤学校办公5年。一直到1943年,日军打通广九线,樟木头成为半沦陷区,县政府才被迫迁往惠阳县镇隆。据历史考证,在解放战争时期,这座碉楼还是国民党东莞县政府的最后一个堡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