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红漆描花的传统木屐,是莞人结婚、乔迁新屋时必不可少的好“意头”。眼下,东莞人的足下已难寻木屐的影子,只有农村仍能零星找到带有红漆描花的木屐。据了解,此类木屐是全手工制作的,一双屐至少经过近20个工序才能完成,“老的慢慢退出,年轻的却不愿意加入这一行业”,东莞传统手工木屐正面临着失传。近日,记者走访了石龙镇最后的手工木屐传人梁锦泉。
石龙唯一的手工木屐人
“叮、叮……”石龙老城区的一条小巷尽头,一间“天井”式的老房子里正传出铁锤敲钉子的声音,这就是梁锦泉夫妇坚守了几十年的手工木屐作坊。“天井”的左边是一个专门用来为木屐打底漆、描花风干用的不到十平方米的瓦面工作间,两堵墙边放着木架,上面整齐地排放着一双双半成品的木屐,红的一片组成了一束束红白放射线。
梁锦泉入行二十多年,早年曾在石龙昌记屐铺当画工,他感慨地说:“当时石龙有八家大的屐铺,几乎人人都穿木屐。”目前,梁师父唯一的帮手就是从服装厂下岗后“半路出家”的老伴玉姐。
传统木屐难觅“知音”
据梁锦泉介绍,东莞本地的传统木屐,不论男女都画有花草树木,男式是红底,而女式则就上下红色,中间为渐变的黄。他现有做的传统木屐约有四种花样图案,而他早年刚入行时所描的图案就有近三十种,大多以山水、花鸟、鱼虫为主,还有龙和凤,其款式与图案大体与明清时同。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的:“今粤中脾媵,多着红皮木屐。士大夫皆尚屐……东莞尚绣花屐,以轻为贵。”
据梁锦泉介绍,木屐需求市场小,价格低廉,只卖不到十元一双,因此,现在木屐用的木材都是杂木。目前,东莞只有小部分新娘还保持穿木屐过门的习俗,就如年轻人结婚时都不抱铜镜一样,木屐已难觅“知音”。
“响廊板”常遭投诉
上世纪60年代,父母只有春节时才舍得为小孩买一双新屐,小孩子穿着新木屐的就会在大年初一到街上去“踢里踏拉”向同伴炫耀一番。
据梁锦泉介绍,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从小爱穿木屐。吴王为博美人一笑,就让所有宫女穿着木屐在走廊上走动,木屐在走廊上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西施闻之甚喜,因此当时人称木屐为“响廊板”。梁锦泉说:“现在的人都住在套房里,楼上楼下仅一层水泥板相隔,楼上一个小球落地都听得一清二楚,如果楼上一家几口每天都穿着‘响廊板’,还可能遭到楼下的人投诉。”
石龙木屐恐后继无人
梁锦泉介绍,要完成一双木屐需近20个工序,首先是选好木材,将屐形和后跟锯出成为“白胚屐”,将屐面磨平,继而上一层自己用猪血等材料煮成的朱胶粉底,风干后即上面漆,待油漆干后就开始一层层地画画,画面花式越复杂,所用的颜料就越多,所需的工序和时间也越多。女式屐完成后还要加一圈滚边,接着是在屐面上油一层光油使色彩更鲜艳和不易褪色。最后是将裁好的屐面钉上。做一双屐起码要两三日,如果遇到雨季就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
“老的慢慢淡出,年轻的却不愿意加入这一行业,”50多岁的梁锦泉说,“连自己的几个儿女都不愿意继承衣钵,更别指望其他人来学艺了,只希望自己能多挨几年……”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