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东莞 > 文化东莞 > 民间艺术 > 建筑艺术
高埗镇冼沙村尾:72载小洋楼 承载三代故园情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0-07-27 17:20:02  来源: i东莞
【字体:

  古村韵味犹存的冼沙村村尾剌竹围,有着一定年岁的红砖瓦舍建筑群,周边古树成荫。在这样幽静的古村里,有着一座别致的小庭院。当地老人称它为“小洋楼”。这座小洋楼融合中西建筑元素,形成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颇为鲜见。小洋楼的背后见证了一个家族的繁衍和社会变迁,也成为后人寄托思念,秉承家训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家园。

  中西风格自然融合  

  形成独特岭南建筑风格

  小洋楼隐藏在庭院的古树之下,显得尤为静谧。今年小洋楼的院子里龙眼树长满了果实,每年这个时候,小洋楼第三代主人吴振民都带着老婆和儿女回来这里走走,摘摘龙眼之余,也探望故里的亲人。

  吴振民介绍,小洋楼至今已有72年历史。记者看到,水磨青砖的外墙,攀爬着岁月的青苔,搭配红粉石装嵌的门面和可推移的“木趟栊”,朴素又不失庄严。大门屋檐正上方蓝黄色调的鲤鱼图搭配白底的墙面,十分精致典雅。

  “原来屋檐两边有花鸟雕塑,楼顶也有一副孔雀的绘画,但在1966年的时候被铲去了。”吴振民说,现在屋檐两旁仅剩部分花朵图形。由于多年没有居住,一楼已经放满了旧家具,很难一睹当年的模样。但用来搭建阁板的木梁外面颜色依然鲜亮,摆放在客厅的木椅纹路清晰,从这些建设选材和用具工艺上,可以推断出小洋楼的老主人非常讲究生活细节。

  小洋楼的二楼,设有木楼梯、木阁板、木间房。“多年过去了,和以前一样完全没有变。”吴振民感慨地说。在二楼阁楼,采光非常好,小洋楼设计者巧妙结瓦顶采光口、窗户以及天井口,把阳光尽收阁楼里,完全没有普通旧瓦房的阴暗感;阳台结合西方柱式建筑风格,建成了柱廊,露台用圆柱支撑拱形构成了一个个拱门,再搭配阳台和窗户上精雕细致的花鸟绘画,中西风格自然融合,让小洋楼在周边瓦房群中,显得别具一格。

  承载三代故乡情

  这样一座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在当时只是泥砖瓦房的年代,也许是地位的象征,但在这华丽的背后,其实藏有一段离乡别井谋生计的心酸往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因家境贫穷,吴振民的爷爷吴亮南以劳工的身份,在船上漂泊了三个多月到美国打工,当鞋厂工人,希望改善家里生活条件。“后来挣到了钱,就把钱寄到香港再转过来这边,给他的母亲盖了这个房子,当时是曾祖母和大母亲吴南一起住。”吴振民回忆说。

  自从到了国外,吴亮南就再也没有回来,对亲人的思念只能通过信件来寄托。“在信件里主要聊家常,由于祖父很早就有糖尿病,眼睛很模糊,写的字很大。祖父又不懂字,所以写的字都是大白字。”1979年,吴亮南在国外去世,但吴亮南的一些老照片,吴振民保存得很完整。

  虽然祖父吴亮南人在国外生活,但他对吴振民及其家人影响甚大,他对家人的付出以及爱,影响了三代人。“我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剩下我们几兄弟,我们生活、读书的所有经济来源,都是靠祖父从国外寄过来,把我们养育大,所以我非常感谢我的祖父。”吴振民说。

  在2000年,吴振民对小洋楼进行了修葺,并取名为“念祖园”,意为纪念祖父养育之恩。每年他都带着老婆儿女回来走走,与故里的亲人叙叙旧。吴振民的女儿吴倩贞告诉记者,她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起曾祖父的事,说没有了他的付出和艰辛,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个屋子的意义很重大,我们的祖父、祖辈就改变了我们家的历史,到我们这一代,我们知道要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走到更远的路。”吴倩贞说。

  每一间老屋,都有一段悠长的历史和耐人寻味的故事,它见证着一个家族的繁衍和社会变迁,也成为后人寄托思念,秉承家训和努力进取的精神家园。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