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立县,截至2018年底,有近1700年历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人文资源丰富。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东莞市坚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并重,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发展完善,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979年,东莞县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文化站33个,电影放映单位157个,影院5座。电影放映4.19万场次。1991年2月,东莞市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东莞市先后确立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三城一都”的建设目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形成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投资逾15亿元打造市级文化设施,建成玉兰大剧院、东莞图书馆、科学技术博物馆、东莞展览馆、群众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先进文化场馆,其中东莞图书馆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规模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名列前茅;镇、村两级文化设施投入资金40多亿元,在全省、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13年11月,东莞市获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截至2018年底,东莞市建设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33个,公共图书馆60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2个,博物馆48个,文化广场755个,电影放映单位140个。2018年,全市公共广播节目42套,公共电视节目40套,发行报纸7157.47万份,电影放映161万场次。
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1978—2011年,东莞市文化产业进入自发启动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加工制造业大量转移,带来众多玩具厂、印刷厂、视听设备加工厂等文化产业企业。这些企业组成的行业在文化制造业当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越来越多文化娱乐方式进入东莞市,如电影、歌舞娱乐等,是文化服务业在东莞市萌生、发展的一部分。
(二)2011—2017年,东莞市文化产业进入政策引导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东莞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东莞市先后出台《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东莞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决定以5年投入16亿元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从财政、税收等多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所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补助、贴息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优质文化产业项目给予实质性扶持。
(三)2017年以后,东莞市文化产业进入主动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底,东莞市蝉联“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称号,是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国家级、省级展会的举办地;有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文化企业47家,其中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文化企业8家,登陆“新三板”文化企业8家;电影票房收入7.6亿元,排名广东省第三位。(资料源自《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系列课题研究报告》)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