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开行政区划_中国东莞谢岗街道栏目页面,本页面是由15个视窗区共计15个区域组成,操作帮助请按Alt加问号键。
提示:您已进入视窗区1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东莞谢岗街道栏目”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提示:您已离开视窗区1
提示:您已进入视窗区4
关怀版
提示:您已离开视窗区4
窑山村
提示:您已进入视窗区6,本区域含有2个链接,按下Tab键浏览信息

  窑山村是一个有着优秀的人文环境和优良传统的客家小村。S357省道自西向东从北面贯穿而过,距离惠州市区半小时车程,莞城一小时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村内共有工厂企业40多间(外资企业7间),以五金、电子加工为主,村经济发展日益壮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东莞最东的村。窑山村位于东莞最东,与惠州市惠城区接壤,素有东莞“东大门”之称,村南北两面环山,东西狭长,环境优美。

  全镇“最小”的村。全村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下辖三条自然村,常住人口608人,外来人口接近2500人,窑山村是个客家方言为主的村,民风纯朴,勤劳,包容性强。

  全镇卫生示范村。窑山村向来注重规划,各村庄和工业区坐落有致、布局合理,十分整齐。村内街道整洁美观,绿化覆盖率极高。为响应全市进行城市升级的号召,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招商环境,把我村打造成靓丽的东莞东大门。

  全镇第一个拥有农民公寓的村。2007年全镇第一个农民公寓在我村内落成,公路新村村小组共36户村民全部喜迁新居,农民公寓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村村民居住环境,同时也为我村后续发展用地和规划方向作出了动员。

  窑山村拥有一支年轻、素质高的干部队伍,工作注重实效和服务意识,讲求效率,在集体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村干部大力解决村民的就业,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娱乐休闲水平。随着全市城市升级和社会经济转型的战略实施,我村凭借着多个优势,积极转变作风和思想意思,加快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我们长远发展目标是,升级改造现有工业,优化投资和居住环境,打造成小而精致,宜居、宜商、环境优美,人文优越的东莞东大门。

  一个崭新的窑山村以更高的建设热情与工作效率,继续发扬团结务实的协作精神,全面、广泛地与众多投资伙伴合作。


  位置 窑山村村民委员会位于谢岗镇东部。西、北与黎村接壤,东、南与惠州市沥林镇毗邻,西南与南面、黎村相接,距虎(门)(谢)岗高速公路约3公里。省道S357莞惠公路从村境北部横穿而过,省道S27仁深高速公路从村境东部纵贯南北。

  境域面积 窑山村呈圆形分布。东起上窑村始,西至黎村荔枝塘,东西宽约1公里;南从迭石龙山始,北至黎村崖山脚下,南北长约500米,总面积0.8平方公里。

  建置隶属 明代,窑山属东莞县归城乡。清初属归城乡第五都,乾隆十九年(1754年)属京山司第五都。民国期间,属第三区大同乡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第七区南面乡。1953年7月,属第九区南面乡,1957年12月属桥头区谢岗大乡。1958年10月属樟木头公社南面生产大队。1959年10月,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崖山农场。1962年底,属谢岗人民公社南面生产大队。1983年8月,属谢岗区南面乡。1986年11月,从南面划出,设立窑山管理区。1999年8月改称窑山村民委员会,下辖窑上村、公路新村、窑下村3个自然村,下设3个村民小组。至2024年8月未变。

  立村沿革 窑山最早立村的是窑上村,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立村,至2022年有391年历史。立村时,因村落位于崖山背后而名崖山背。后因村落建一大门,人们出入均由大门经过,形状似鸡寮,由此又名为鸡寮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鸡寮墩村与老虎窝村合并成立农业社,集体设立砖瓦窑厂,而后改村名为窑山。其中鸡寮墩村改名为窑上村,老虎窝村更名为窑下村。

  姓氏人口 窑山最早由谢氏从谢岗曹乐格塘村迁此。随后,张、罗、李、廖等姓氏相继迁入。至2021年,村内户籍人口共有姓氏48个,包括嫁过来的媳妇在内。在全村姓氏中,谢姓人数最多,其次是张姓,其余姓氏以人数排序分别是罗、李、廖、林、黄、朱、周等。

  20世纪50年代初,全村人口约230人。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窑山村有人口3147人,其中户籍人口608人,男305人、女303人;外来人口2539人,男1367人、女1172人。

  民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窑山民房多为泥砖瓦面平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房多改建为红砖混土结构。20世纪90年代,民房多改建为二、三层的楼房。2000年以来,村民多将旧房改造为四、五层的楼宇,除自用外,部分出租给外来人员居住或开商店之用。

  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窑山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甘蔗、蔬菜、荔枝、龙眼等。全村耕地面积约550亩,水稻亩产约110公斤左右。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粮食产量提高到180公斤左右。之后,通过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进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生产虽有发展,但水稻产量一直徘徊在350公斤左右。1982年,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水稻亩产量最高达600公斤。20世纪80年代末,随窑山工业化建设的推进,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窑山有私人开设的砖瓦窑厂,规模很小。20世纪50年代,村集体设立砖瓦窑厂,60年代停办。1989年,窑山管理区引进第一个“三来一补”企业—金禾鞋厂。之后,窑山村大力发展工商业,全村耕地逐成为工业用地。90年代,镇政府征收窑山农田259亩用于发展工业。与此同时,窑山村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型五金企业两家。其中由村组集体建厂房10套,占地面积2.92万平方米(其中村级占1.67万平方米,组级占1.25万平方米)。

  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窑山村有小杂货店3个,主要经营日常生产、生活用品。部分村民于农闲时烧木炭运到墟市销售,以换回零用钱。20世纪60年代,谢岗公社供销社在窑山设立代销店1个,主要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和饮食材料、生产用具。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商业实行搞活政策,村内开始出现私人经营的商店。90年代随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在窑下工业区自发形成商业一条街,有商店、饭店、大排档等。

  人民生活 20世纪50年代,窑山村民收入很低,人年均不到百元。60年代,窑山生产队劳动日分值约0.7元,人年均收入约250元。改革开放后,随窑山工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窑山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141万元;2015年集体经济收入为297万元,人均纯收入27214元。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为808万元,人均纯收入34951元。

  教育 1964年,窑山生产队办小学一所,地点在谢氏宗祠。1966年另辟新校,建有6间瓦房,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操场100平方米,设一至五年级各一班。1991年,窑山村委会通过募捐,重新选址建造新校区。1992年窑山小学新校区落成,至此,窑山小学形成六年制小学。2008年,窑山小学并入谢岗镇中心小学。

  文化体育 窑山村2006年于村委会大楼旁建成第一个篮球场,于2008年在窑下村建成第二个篮球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窑山村文化活动中心一栋,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内设健身室、乒乓球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家庭教育讲堂等功能室。窑山公路新村岭南客家文化长廊于2022年建成。

  文物古迹 窑山窑上村有谢氏宗祠一座,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2024年有343年历史。

  电话:0769-87761413

提示:您已离开视窗区6
中国东莞谢岗街道栏目_中国东莞谢岗街道栏目
提示:您已进入视窗区14,本区域含有4个链接,按下Tab键浏览信息
版权所有: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提示:您已离开视窗区14
拼音 简体
重置
声音开关
声音开关
语速
语速
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
配色
配色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说明
更多服务
读屏专用
退出服务
导航区 ALT+1
视窗区 (15) ALT+2
交互区 ALT+4
列表区 ALT+5
正文区 ALT+6
服务区 ALT+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