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历史是既往的人类生活,人们渴望了解历史,了解本身所属,探知国家、民族、社会的过去,总结成败经验,吸取前人的智慧,谋求更大的社会进步。
谢岗也在谋求更大的发展。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谢岗镇于2015年正式启动历史文化发掘工作,工作组深入实地,探访老人,收集、整理了“八卦村”“天子园”“莞中旧址”“东莞县临时政府”“五虎将之林荫堂”“罗中山墓”等史实,以及发现了大量古建筑、不可移动文物、抗战遗址、古文学、典故、地名来历和人物故事等等,还谢岗历史面貌,追溯谢岗魂,传承美好梦,福荫谢岗人。
一、建置沿革
秦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谢岗属南海郡番禺县。二世元年(前209年),属南越国地。
西汉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谢岗从东莞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汉顺帝时,一度从东莞属增城。
东晋 咸和六年(331年),属南海郡东官郡宝安县。
南北朝 梁天监六年(507年),属东莞郡。
隋 开皇十年(590年),从宝安县属广州。
唐 武德四年(621年),属广州总管府宝安县。正德二年(757年)九月,宝安改名东莞,谢岗境域属东莞县。
宋 开宝五年(972年),属广州中都督府增城县。六年(973年)复属东莞县。
元 属广州路总管府东莞县。
明 属广州府东莞县归城乡。
清 属广州府东莞县归城乡第五都。乾隆十九年(1754),属京山司第五都。
中华民国 民国2年(1913年),属广东省粤海道东莞县第三区。民国14年,谢岗境域分属粤中行政区东莞县第三区大同乡和金桔乡。民国21年,属粤中区绥靖公署东莞县第三区大同乡和金桔乡。民国25年,谢岗境域分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东莞县第三区大同乡和金桔乡。抗战期间,谢岗境域分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东莞县第三区大同乡和金桔乡。民国34年,谢岗境域分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东莞县第三区大同乡和金桔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底,谢岗属珠江区专员公署东莞县第七区。1950年8月,黎村从惠阳县划归东莞县管辖。12月,谢岗境内建立黎村、南面、大山、谢岗、赵林、曹乐6个乡。1953年1月,谢岗分属粤中行政区东莞县第五、七区,下设6个小乡。同年7月,谢岗境内的6个乡分别从第五、七区划出,与第六区的5个乡和第五区的4个乡(包括曹乐)组成新九区。1956年2月,属惠阳专区东莞县。1957年12月谢岗设为大乡,属桥头区管辖。1958年10月,属樟木头人民公社辖。1961年6月21日,从樟木头公社分出,成立谢岗人民公社,属佛山专区东莞县辖。1983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成立谢岗区,下设10个乡和谢岗墟镇。1985年9月,谢岗区属东莞市。1986年11月,谢岗区改称为镇,下设11个管理区。1999年8月,撤销管理区建制,设立村(居)民委员会。2003年7月,墟镇居民委员会改称为泰园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改称为居民小组。目前,全镇共有11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辖41个自然村,设76个村民小组。
二、历史溯源
混沌初开,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历史是一条漫长的河流。谢岗,这个古老的地方,按照2005年潮莞高速环评堪测的发现:榕树岭遗址(现属大龙村),距今约3500年(商早期);竹头角遗址(现属大龙村),距今约3000/2500年(西周至春秋);打鼓岭遗址(现属大厚村),距今2500年(战国时期);金满湖遗址(现属大厚村)(同上时期)。这说明早在这些久远的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安居、繁衍。据东莞展览馆所展文字图片介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东莞东江沿岸已有先民居住、繁衍。至今仍分布有20多处古遗址,至今考古已知的有9处(谢岗就有3处被列其中),年代从距今5000/2500年,构建了广东东江流域完整的史文化序列,在岭南文明起源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说明谢岗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
随着先民居住、繁衍的遗址,溯源和想象谢岗远古的过去,先民农牧生活的文化让人浮想联翩。谢岗版图,地形为狭长地带,南高北低,南是高山峻岭,灌木葱郁;中部为平原地带,是冲积土层陆地,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北面靠近东江,山水溪流从南面山涧顺流而下进入低洼地带的内流湖塘,汇入东江。谢岗低洼地带又称潼湖;大大小小的湖塘有着鱼虾满贯,物产丰富。较高的地块,又称之为高田,是一片广阔的肥沃之土,先民们就靠这片沃土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按古时地域划分之法是以河流、溪涧、山脉分水作为地界分界线。据说过去的谢岗版图为:东起石鼓水库溪涧支流靠近现黎村圩与沥林交界;西到石马河;南到南面山与清溪山脉相连;北至东江内河,幅员广阔。在这广阔的土地上有着十多个村落,最大的村落有谢岗、赵林、黎村等村,在史料中记载着他们近千年的光辉文明历史。现在谢岗镇的称谓都是所置地属而由来,千百年来族民都依赖“大村护小村,小村依大村”,在这个版图上孕育相存着万家灯火、繁衍生息。
明代和清代,谢岗境域东西长约24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民国时期,谢岗东起黎村崖山,西至曹乐横岭,东西长约23公里,南北宽约4.5公里。1949年至1950年7月,黎村曾属惠阳县管辖。1950年8月将惠阳县的黎村划归东莞县辖。1961年6月21日,谢岗人民公社成立,辖区面积59.2平方公里。1962年底,崖山农场撤销,其辖境归属谢岗人民公社。至此,全境东起黎村,西至曹乐,全长约22.5公里;南起南面村,北至格塘,南北宽约为4.6公里,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至2015年未变。
最早在谢岗区域立村的有谢岗围、格塘村,均于宋代立村。当时,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中原一带的人们纷纷南迁。南宋末年,人们又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至谢岗。之后,随境内人口的增多以及居住条件的改善,人们又从旧村析出另居。因之,村庄名称与废立多有变化。目前,谢岗境内共有43个自然村,其中宋代立村的2个,元代立村10个,明代立村的7个,清代立村的13个,民国时期立村2个,新中国成立后立村8个。
在谢岗历史文化发掘工作中,我们发现,谢岗镇以谢、罗、赵等姓氏为主要大姓,其历史久远。其中,谢岗村为例,以《谢氏族谱万年》记载,宗智公(谢岗村十世祖)的诞生日:公元1384年(有说洪武年26年),按此推算,谢岗古村落立村已有885/875年历史,即公元1131年至1141年间已经立村,有人居生息,这是有据可考的。据《谢岗镇志》和有关资料(族谱)显示,谢岗村是最早立村的古村落(又称“八卦村”)。据该村的长者说,谢岗古村定居人口均在3000人左右,到了这个人口数,本村人就会外迁他乡发展,不然就很难生计。他们说,这是因为土地的限制所致。因而,古时谢岗村,兄弟多者肯定有弟兄外出他乡发展家业,或是谋生之类。
又从谢岗村落布局、古屋大宅、高大的围蓠、商贸集聚地岺头街、罗庚盘等等建筑来看,可想当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已达到很高水平,都给谢岗族人发展带来很好的前景。
每当你看到一块块青砖,一间间大宅、宗祠,踏着岺头街的石板,站在岺头顶望着一排排的古建筑,仿佛感到一股力量在呼号,呼号着谢岗人的灵魂。浮现于眼前的谢岗先辈艰苦创业的劳动场面,联想到他们的建家立业的智慧,街头的繁荣景象。又仿佛看到抗战时期的东莞临时县衙、才为国用的林荫堂、谢耀伦,打游击的谢善、谢沈等等事迹和他们未完的梦!这一切一切,都呼唤着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光大。
历史的印记,谢岗的记忆,我们一同见证流年芳华。
来源:谢岗镇全媒体中心
更新日期:2024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