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开行政区划_中国东莞万江街道栏目页面,本页面是由15个视窗区共计15个区域组成,操作帮助请按Alt加问号键。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东莞万江街道栏目”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万江街道栏目 > 概况 > 行政区划
黄粘洲
  • 2022-09-16 10:27
  • 来源: 中国东莞万江街道栏目
  • 【字体:    打印
  • 分享到:

  黄粘洲社区,别名麻甩洲,地处市区西北,距市中心约5公里。东临东江河下游支流,南邻拔蛟窝社区,西与蚬涌社区接壤,北靠东围(地名,谷涌村辖),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毗邻107国道,水陆交通便利。

  黄粘洲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立村,村民分别由蚬涌花园尾、谷涌、滘联的杨姓,大汾上甲的黄姓,漳澎的刘姓和增城的萧姓迁此。因地势低洼,故称洲,又因种植优质粘谷,成熟期呈一片金黄,取名黄粘洲。清同治十一年(1872),村的东北角的堤边关帝庙有一麻墟,附近各村农民及麻商来此进行黄麻交易,见此地麻雀甚多(麻雀俗称麻甩),后又别名为“麻甩洲”。

  1978年前,黄粘洲的集体经济以砖窑收入为主。坐落村东头,东江下游支流河畔的红砖窑,凭着优越的水、陆两路的运输条件,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为本村社员提供了建房的便利。

  1987年12月,黄粘洲村从拔蛟窝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管理区,1998年改称村,2003年改居,改为黄粘洲社区。

  1950-1978年,全村有耕地370亩,以种植水稻、黄麻、甘蔗为主。由于地处东江支流河畔,大部分农田与河堤为伴,每年为增高河堤而耗去大量农田表层,加之当时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致使土地贫瘠、低洼,水浸机会极大,每年龙舟水,早稻基本成熟时,社员捞禾已成习惯。1978年,总装机容量为240千瓦的老虎滘排涝站建成,水利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田基本达到旱涝保收。

  1979年后,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公共设施发展迅速。1994年,投资45万元,把村前的步头凼、鱼塘实行裁弯取直,两边分别砌上石堤,并在村前大道全部装上水银灯照明。投资35万元,在村前大道两边建成两个小公园。1999年,投入300万元,建成黄粘洲广场,面积5000平方米,有一个300平方米的舞台和一个篮球场,周围设有建设设施和健身小径。

  2019年,黄粘洲社区总人数2402人,其中户籍人口852人,包括男性436人、女性416人,外来暂住人口1550人。社区集体经济可支配财政收入770万元,资产总额3474万元。

  2012-2020年,黄粘洲社区先后被授予“无毒单位”、“计划生育先进村”、“冬季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东莞市卫生村”、“万江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卫生村”、“东莞市优美社区”、“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东莞市体育先进社区”、“东莞市儿童友好社区”、“东莞市文明社区”、“广东省健康促进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联系电话:2277706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东莞万江街道栏目_中国东莞万江街道栏目
版权所有: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