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发布 > 数据解读
“四良”促“三增” 东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5-01-14 11:48:30  来源: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
【字体:

  近年来,东莞市统筹推进“良田、良技、良种、良策”集成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效激发粮食生产新动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成功实现东莞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三增”,其中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连续7年增长,交出了一份高产高质高效的“成绩单”。

  

  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15万亩,同比增长22.4%,超出省下达任务1.32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1.45万吨,同比增长29.8%,超出省下达任务0.49万吨;粮食平均亩产349.9公斤/亩,同比增长6.0%。

  建良田 培沃土

  深入挖掘种粮土地潜力,加快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积极改良耕地地力,持续筑牢粮食增产基础。

  一是抓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推动增发国债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年度建设项目实施,统筹常平、凤岗等12个镇5331亩建设项目,获国债资金支持1060万元;企石镇500亩建设项目获中央资金补助86万元。

  

  二是抓好耕地地力改造提升。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增效,推广应用秸秆还田、侧深施肥、种植绿肥、轮作休耕等改良措施面积约4.6万亩次,占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00%。加快化肥减量“三新”技术集成应用,在石碣、厚街、高埗、中堂等镇开展水稻专用配方肥及无人机施肥等机械施肥模式示范。连续3年在粮食主产镇开展“冬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综合示范,积极推广紫云英、苕子、油菜等绿肥品种,结合应用轻简化种植技术,既不影响明春早造种植,又实现化肥减量、耕地地力提升。

  

  推良技 提装备

  积极推动新技术、新装备集成应用替代传统种植模式,以农业科技赋能粮食生产,不断激活粮食单产提升活力。

  一是强化技术推广。印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通知,组建6个市级指导服务组、组织农技“轻骑兵” 深入田间地头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抓实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在全市建设88个粮食作物病虫害监测点,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10期;完成1万亩水稻病虫无人机全程病虫害统防统治。全年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约为3%,无出现病虫为害引发的绝收情况。

  

  二是强化以赛促产。建立3个水稻高产区和1个大豆高产区,率先在全省组织开展早稻高产竞赛,有4个镇街涌现出亩产超过500公斤(干谷)的高产田块,其中最高达571.4公斤/亩。结合省下达的单产提升项目要求,以晚造水稻单产提升为目标,确定12个实施主体,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抗倒伏的水稻品种,集成推广集中育秧、机械插秧、侧深施肥、一喷多促、机收减损等技术,实施单产提升技术措施约0.58万亩次,2024年全市水稻平均亩产375.2公斤/亩,同比增长1.8%。

  

  三是强化装备提升。全年落实中央、市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4.6万元,补贴农业机械921台。早、晚稻种植期间,全市共投入拖拉机、插秧机、谷物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灌溉机械等各类农机约930台,耕种收机械化率93.3%。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举办水稻机手减损技能大比武,推广普及水稻机收减损措施,提升农机机械化水平。

  

  引良种 优结构

  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积极引进、试验和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全市粮食作物良种率达到98%以上。

  一是引进优质品种。加强与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农科院水稻所等科研单位交流合作,举办航天良种展示会,共引进各类水稻、甜玉米等粮食作物品种(组合)54个,推广华航香银针1000多亩。

  

  二是强化示范推广。在东城、高埗、石排、茶山、厚街、中堂、麻涌、洪梅等8个镇街设立品种试验示范点,筛选出华航85号、广晶丝苗等一批适合在东莞推广应用的优良新品种。结合春耕生产现场会、粮食单产提升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等,现场集中推广展示粮食生产良种、良法、良机。

  

  三是保障生产供给。全市储备水稻应急种子2.5万斤,用于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者重大突发事件时,满足粮食生产需要。市农科中心麻涌基地积极繁育优质水稻种子,全年提供2.78万斤水稻种子供本地农业企业、种植户用于大田种植,保障粮食生产用种安全。

  施良策 强服务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强化惠农政策,聚力做好耕种管收全环节服务,全方位支持粮食生产。

  一是落实种粮补贴政策。按东莞市种粮补贴标准,对种植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以及双季稻种植奖补对象发放市级种粮补助,市财政安排预算共1969.4万元,比上年增加18.5%,惠及农户约1150户次,有效稳定种粮预期,提升种粮积极性。

  

  二是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持续抓好抓实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激发农民种植热情。目前东莞市共有入库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专职工作人员260人、专业服务设备239台。茶山、石排、横沥等28个镇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工作,全年实施水稻等农作物全程生产托管面积约1.53万亩。

  

  三是落实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和农业保险兜底。针对台风、暴雨等天气影响,及时通过“农信通”发布预警信息,组织粮食生产指导服务组、农技“特派员”、农技“轻骑兵”等,通过科技下乡、田头指导、线上咨询等方式,做好灾后复产技术指导服务,派出农技农科人员588人次,服务种植户等1300多人次。推动落实粮食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2024年水稻、玉米险种投保面积约2.70万亩,保费约100.77万元,合计赔款约199.97万元,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