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开行政区划_中国东莞石排街道栏目页面,本页面是由15个视窗区共计15个区域组成,操作帮助请按Alt加问号键。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东莞石排街道栏目”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石排镇栏目 > 专题 > 文明石排 > 动态信息
省政府正式批复!塘尾村保护规划出炉
  • 2025-07-25 17:13
  • 来源: 本网
  • 【字体:    打印
  • 分享到:

  近日,由石排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批复强调,妥善处理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同时,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塘尾村创建于宋代,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已发展成为以古围墙为界、村口水塘为中心、巷道成井字形网状的村落布局。塘尾古村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现保存明清时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书室19座,门4座,炮楼28座,水塘6口,古井15眼。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形态保存较为完整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明清村落。

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塘尾村是典型的明清村落


  2007年,塘尾村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塘尾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尾村古建筑群)、1处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思我公祠),以及淡轩公祠、李昌汉故居、衍广书房等26处历史建筑,21棵古树名木。


塘尾村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示意图

李氏宗祠

乐平书房

东围门

 

古巷道

古井

岭南广府建筑特色的塘尾古村建筑群

  《规划》提炼了塘尾村五大历史文化价值:

  1.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形态保存较为完整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明清村落之一;

  2.儒商文化传承与改革开放先行者;

  3.华侨先驱与中外友好交往的有力史实;

  4.岭南广府建筑的重要研究实例;

  5.优秀的村落防御工程遗存;

  以及四大历史文化特色:

  1.天人合一的风水格局;

  2.街巷格局完整且空间层次丰富;

  3.民间色彩鲜明的岭南广府建筑;

  4.浓郁的岭南乡土文化。


康王宝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划》在保护塘尾古村“巨蟹护村、状如农历十二的晴空朗月、28星宿方位”的整体格局基础上,强化构建以塘尾古村为核心、“一心一轴,圈层发展”的中观空间结构,并在宏观层面以生态园为核心,通过感知体系的构建,联合塘尾村、南社村、牛过蓈村、埔心村、李家坊,集聚区域文化、景观资源,推进区域发展。

塘尾古村“巨蟹护村”空间格局


  《规划》明确塘尾村保护范围总面积为18.37公顷,其中核心保护范围9.56公顷,建设控制地带8.82公顷(塘尾村保护范围总面积与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加权不相等为数据四舍五入原因造成);另划定环境协调区面积为34.12公顷。在保护范围内,凡涉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类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实施,避免发生破坏和影响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建设行为。

塘尾村保护范围示意图


  《规划》遵循“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原则,制定四大整体保护策略:一是保护塘尾古村的整体风水格局,调整规划新建道路走线;二是维护塘尾古村与云岗古寺的空间联系,通过视廊控制及建筑风貌协调,延续典型的村落发展脉络;三是控制古村围外延15米控制为最佳观赏区;四是维护整体秩序的建筑形态创新。

  《规划》是指导塘尾村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力求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乡建设,实现文化遗产的延续与村落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东莞石排街道栏目_中国东莞石排街道栏目
版权所有: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