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第十一期“卫健大讲堂”举行。围绕“合作共建”这一高质量发展命题,市东南部中心医院院长邵义明、石碣医院党总支书记李满棠、洪梅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莫健如分享破题密码。
这是2025年第一期“卫健大讲堂”。自2023年开办以来,“卫健大讲堂”这个讲台始终是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的思想驿站和实践课堂,这里分享过改革创新的智慧,碰撞过攻坚克难的火花,更见证了东莞卫生健康人以实干书写的精彩答卷。
市卫生健康局副处级以上领导,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局直属各单位、各镇街(园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镇街公立医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东华医院、康华医院有关负责人等在主会场参加活动。
作为东莞第一所挂牌的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校地共建的每一步都引人关注。4年多来,得益于广东医科大学的加持,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在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医疗救治等各方面大步跨越,取得了过去不敢想象的丰硕成果。可以说,校地共建为医院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一个又一个“首创”之外,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连续四年新技术新项目超过60项增长,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三年成功获批省、市重点专科、市级重点实验室;连续两年荣获东莞市“文明标兵”单位;连续两年在“国考”中取得“B+”的优异成绩证明:合作共建是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4月16日,石碣医院新住院大楼启用,开放床位提升至495张,一座配设了骨科医学中心、智能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现代化科室,配备了国际先进医疗设备的医院崭新亮相,标志着石碣医院坚持“大专科、强综合”的战略定位,以骨科医学中心建设为核心动力,聚焦重点突破,谋划实现跨越式发展站上了新起点。
近年来,石碣医院瞄准东莞缺少真正意义上的骨科专科医院的空白,通过精准定位、多方合作、人才引培、技术突破,在骨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迅速将“想法”变成“做法”,并以点带面促进全院多学科齐头并进,成效显著,总结出了“有平台可做,有特色可立,有品牌可传”的“三有”经验,值得借鉴。
针对群众健康需求与基层医疗能力不匹配,镇域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群众对基层机构信任度不足,常见病、多发病仍倾向涌向大医院等问题,洪梅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聚资源为基,以强协同为要,以优服务为本,通过“聚沙成塔”“攥指成拳”,整合力量,让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作为东莞镇域紧密型医联体试点之一,洪梅镇坚持“融合发展、权责明晰、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全面提升”的医联体建设路径,充分利用镇域医联体的优质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提升群众就医体验、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优秀样本。
三位讲者的分享,共同勾勒出合作共建的立体图景。合作共建,是资源共享的“强磁场”,让优质医疗沉下去、活起来;是能力提升的“孵化器”,让专科优势立得住、叫得响;更是健康惠民的“同心圆”,让群众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党委书记谢炎燊、望牛墩医院党总支书记姚满田、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秀贤三人主动发言,交流学习心得。
主持活动的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尹露萍表示,“今天的分享犹如三颗种子,校地共建是体制创新的良种,专科突破是特色发展的火种,基层蝶变是服务升级的秧苗。”她希望全市医疗卫生单位接下来在资源共享上做乘法,让1+1>2;在瓶颈突破上做除法,破除机制壁垒;在服务提升上做加法,叠加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