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南城街道栏目 >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 谱牒文化 > 姓氏探源
白马李氏源流
2018-11-08 03:10           来源: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李氏,聚居地白马社区白马村,有7512199人。

李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经历了以官职命氏到以树木命氏的过程。相传上古五帝中的少昊,有个后裔叫皋陶,因居曲埠偃地,得偃姓。后来皋陶担任帝尧的大理职务(司法长官),子孙世袭此职,历经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理征因执法不阿,得罪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理贞逃往伊侯之墟。当地李树很多,又值果实成熟季节,母子在困苦中以李子充饥,才得活命,于是改“理”为“李”,称李氏。

到了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舎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助李渊、李世民建国有功,赐姓李,更使李氏宗族庞大起来。望族居陇西郡(今甘肃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朝议大夫李卓(字天挺)由南雄珠玑巷徙居东莞獭(粤音音察)步村(今长安镇涌头村)定居。卓生二子,长子景完,字元亨,仕宋为昭州恭城县尉;次子景宏,字廓宇,仕宋为承事郎。景宏生一子李用,为当时一代名儒。李用生有三子:长子春叟,字子先号梅外,特奏进士,官至府学教授;次子得朋,号梅边,宋淳佑六年(1246)特奏进士,官南恩州司法;三子松叟,号梅际。

元代初,时有张、徐二姓十恶横行乡里,战乱频起,李春叟与两弟阖家迁避竹溪白马乡。后十恶被剿平,李春叟思念祖宗庐舍,命其第三子李昌文(字献可)迁回獭步故里,掌看祖宗庐墓。李春叟生有三子:长子李昌期,字时可,宋理宗宝佑六年(1258)举人,次子李同文,字昭可,曾任邑令椽;李得朋生有三子:长子李通甫,字际可,南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乡贡,次子李行简,字行可,官贵州路儒学教授,三子字恭可;李松叟生有二子:长子字观可,次子字光可。其后,李观可后裔迁居石鼓村。曾建有李氏景宏公祠,1973年拆毁中、后两进,现存头进;另有三槐公祠,现存。

东莞陇西李氏为东莞巨姓望族,子孙遍布各处,历代先贤辈出。今长安镇的乌沙、锦厦、咸西、涌头社区,南城区的篁村、白马、石鼓社区,塘厦镇的林村,黄江龙见田,莞城区的阮涌(属细村社区),石排镇的塘尾村,凤岗镇竹尾田社区,及东城、石龙、石碣、企石、东坑等镇区均有分支,同时有不少族人远徙至省外乃至海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