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南城街道栏目 >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 谱牒文化 > 风土民俗
南城礼仪风俗篇:教学仪礼习俗
2024-01-26 16:33           来源: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一、破蒙  旧时代的教学礼仪。旧时,儿童入学就读之前,都要举行“开笔”仪式,俗称“破蒙”。开学前一天,学童洗澡之后,不再接受别人的抚摸,更避免与孕妇接触,否则就会蠢笨。开学那天要早起,先要拜神、吃汤丸。拜神的供品为烧猪肉、糕点和油角,油角要无馅(空心)的,寓意灵通聪明。第一次上学时要由两名男子(家长不宜)背着去,路上避免经过不洁之处和碰见闲杂之人。到学堂后,即在孔子神位前摆好香案祭品,学童三叩首跪拜,跟着要拜老师。老师授予启蒙课本《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等,进教室后用一条丝巾包着,裹在学童腹部。塾师问:“你的书在哪里?”答:“在肚子里。”随即将书取出,塾师选《三字经》后面的一段,连教三遍:“幼而家,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学童跟着唸会后,由塾师握着学童的手,描摹红字帖上的字“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之后,塾师收下学童家人送的红包,仪式结束,学童“埋位”(就座)读书。

二、学塾  民间私学。有私塾、家塾、乡塾多种。私塾有大馆和小塾之分,大馆多为殷富人家所设,聘请名师执教,小塾则由塾师自己经营,都公开招生,均以一年为期。家塾是由宗族房派或乡绅举办,独资聘请名师在家中或在小宗祠中任教,只招收宗族子弟,最多只旁及自己亲友的侄男等。乡塾由乡村或宗族举办,乡人捐助或公尝开支,塾师由乡董聘任,学制一般为三年。这是乡村的义学,学童多为农家子弟。

本地人把这种学塾称为“卜卜斋”,因昔日老师手持“戒方”(类似直尺的硬木条)、遇有学生犯错则以此敲其头壳(脑袋),发出“卜卜”的声音而得名。学塾不设寒暑假,每年正月十五开学,十二月上旬散学。中间遇有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可放假庆祝。民谚有云:“三月清明九月九,先生唔(不)走学生走。”还有八月廿七日孔圣诞,学塾必张灯结彩,热烈庆祝,让学童尽情嬉戏玩耍。就中或有新生插班,行完开笔礼仪之后,新生的家人必备一些“白蔗”(青皮甘蔗)分放在旧生的书桌上,每人两节。有钱人家还分发柑橙之类,穷人家则分发两枚白榄。

20世纪30年代以后,学塾逐渐为新兴的学校所代替,1950年以后,不复存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