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泄习俗 旧日,人们以农耕为本,糞溺作为农家的主要肥料,非常注重收集和利用。 1、干粪 女人多用木制的粪桶(有盖)垫上禾草灰后使用,排便后再覆盖上一层禾草灰,每天清早倒在屋旁的贮粪间里贮藏;男人多直接在贮粪间的一角放置放置几块砖,垫高作蹲位,排便后再盖上草、木灰。 2、水粪 用尿桶或大缸承载,直接或间接收集粪溺。小孩用痰盂排便,或直接在屋外排便,让狗及时吃掉。 3、净尿 在卧室内放置尿壶、尿罐,男女分别使用。另在屋外墙根边放置尿缶呈或尿缸,以收集尿水。 4、换粪和买尿 每天的清晨,近邻县城的农夫或农妇,分别挑担着尿桶和满装干稻草的箩筐,沿着大街小巷吆喝着“尿”“换”的喊声,用一毫两毫钱买城镇居民一缶呈尿,用三个四个“草公”(稻草扎)换来一桶粪。 5、贮粪间 俗称“屎粪坑”,农村每户人家都有设置,多建在屋宅旁不远处。形制大小不一,有用砖碌砌筑的,也有用泥砖坯砌筑的,分别盖上瓦面,或用稻草、甘蔗壳扎起作顶盖。贮粪间多用板条或竹片做成大半截高的单扇门,用根短绳在墙边的大钉上挂牢,既通风透光,又能防猪、狗闯入。 6、公厕 旧日的公厕有两种,一种为干厕,另一种为水厕。干厕为大户人家在人流相对众多的地段建一小屋,横向摆放,一侧开小门,距外地面约1米高,沿前墙上多级台阶进入后,板台上设有通道,横向一字摆开隔板和蹲位。公厕后墙另有小门,沿外地平高一级台阶进入,有专人定时进行盖灰和清理、归堆贮存。所需的草木灰,整船从水乡一带购回。水厕设在鱼塘近大路的一角,用圆木条在四角立柱,亦有用砖块砌柱的,搭建成瓦面木屋,四周围板高约1米,有木板通道,蹲位有平列单向的,也有双向的;蹲位之间有设矮隔板和前挡板的,有的则不设。粪溺直接排放落鱼塘中作鱼食料。一般水厕因与岸边有一定距离,多用一块厚木板作“桥”。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转变,本地区的农村逐渐没有田地可供耕作,农家肥的收集也随之消失。大批新建的住宅楼都设置有卫生间,配备抽水洁具,通过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污水经渠道直接排入溪流、河涌,引发新的环境污染。 二、沐浴习俗 1、擦身 旧时,一般人家的房屋里没有专设的沐浴间(俗称“冲凉房”),平时多是用木盘或铜盘盛水,以毛巾擦身,俗称为“抹身”。妇女则多用一个“脚盆”以洗下体。 2、洗身(身读上声) 在炎热的天气,男女都有在附近的河涌、溪流或鱼塘里泡水的习俗。不论是游泳或是泡水,都称“洗身(上声)”,与洗擦身体的“洗身(读平声)”有区别。 3、冲涼 旧时的“冲凉”,一般多是在井边汲水淋浴。客家人却每户都设有冲凉房,不论寒暑天气,每天都用热水洗澡,称为“冲一盘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建的住宅楼都有卫生间设置,此后,人们经常洗澡和洗头已形成生活习惯,有淋浴、缸浴多种设施。 4、洗头 旧日,人们不大注重洗头,积垢成头屑,经常痕痒;尤其是妇女,洗头还要择日,加上住房通风不良等原因,常有不少人头上生“虱乸”。那时有一种用竹、木制作的“篦”,(齿距较梳子密实)专门用来篦头,以清除虱乸和虱乸蛋。 三、洗漱习俗 20世纪60年代以前,农村里的男人大多对洗漱不在意,早上起床后,不少人只用手蘸水抹下眼睛,含一口水漱漱口腔就算了事,也有人用食指伸入口腔擦抹一下牙齿,再漱一口水。那时的牙刷柄是用骨料制作的,串上的是猪鬃毛,售价不菲。一般用牙刷刷牙的佐料是“牙粉”或盐粉,牙膏在当时是奢侈品。小孩大多不洗脸也不擦牙。 直至60年代初期,开始有全塑料制作的牙刷面世,此后,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用毛巾洗脸、用牙膏刷牙才普遍使用。 四、公共卫生习俗 旧时,农村里逢年过节才搞一下公共卫生,清扫屋前屋后。平时一般的生活垃圾都堆积在屋边的空地上,到一定时候点一把火把它焚烧取灰烬以作肥料,称“垃圾肥”。近鱼塘的人家,多把生活垃圾倾倒在鱼塘边。此外,在鱼塘里洗鸡笼、洗尿罐、洗马桶、洗床板、抛落死鸡、死猫等是常事,但也有人在鱼塘里洗身、洗衣服,甚至洗脸和刷牙。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的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大街小巷都铺上混凝土路面,下水道畅通,有专业环境卫生人员分段清扫和收集垃圾。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