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南城街道栏目 >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 谱牒文化 > 风土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厚街腊肠
2018-12-10 07:36           来源: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厚街腊肠据传从南宋末年始创,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在腊味中更是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的口感咸中带甜,是厚街人难以忘怀的迷人风味。

厚街腊肠相传始创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末年,战乱不断,百姓为了避祸,纷纷逃入山中。当时厚街有个姓王的村民,把大米和碎肉拌匀,灌入肠衣中,用小绳束成一节节的,然后晒干,随身带备逃难。吃的时候或蒸或煮或烤,既可当菜又可当饭,而且非常美味,厚街腊肠由此产生。后来经过厚街人的代代相传和不断改进,到明代中叶,厚街腊肠基本定型,名气也渐渐外扬。陈伯陶在清代宣统辛亥年间编撰的《东莞县志》物产篇中就有腊风肠推厚街……销路皆两广的记载。

时间能酝酿出独特的味道,时代的变迁,也能让一门制作技艺发展成独有的文化。传统的厚街腊肠制作,是将一定比例的肥肉、瘦肉、鸭肝、猪肝等切碎、稍剁后加配料,灌入肠衣中,悬挂暴晒,去掉水分而成干制品,属于广式腊肠的一种。一般工序有选料、混料、灌肠、打针眼、绑节、吊晾、红晒等七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腊肠采用天然生晒需要7天,采用红外线烘炉烘干需要4天。

建厂30多年,陈什根、陈颢承两代人倾力打造的食品公司,不仅传承着厚街腊肠制作技艺,创新研制出更多的新品类,还借力工业旅游和网络销售平台,将厚街腊肠端上了更多城市、更多人的餐桌。厚街腊肠制作技艺于2012年成功申报为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厚街镇陈什根为该项目省级传承人,现已逝世。他的儿子陈颢承,子承父业, 更是将这种传承发扬光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