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的东莞,公认的有两大才子,一位是编修《东莞县志》的探花郎陈伯陶,另一位是进士张其淦。到底张其淦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在学人如潮的清末东莞中脱颖而出,与大名鼎鼎的陈伯陶并驾齐驱呢? 现在,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张其淦的故事。张其淦是东莞南城胜和恬甲人,出生于世代书香家庭,从小聪敏过人,勤奋好学,十六岁成生员,二十岁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考查学生的时候,曾经把张其淦骈体文《岭南名臣序赞》选为第一,张其淦从此文名鹊起,走上仕途。 为官,张其淦清正廉明。他担任黎城知县时,为了废除苛捐杂税,维护木材行业秩序,不惜得罪好友,力抗腐败太守,收到民众爱戴。他离任的时候,民众依依不舍,一直相送他到县境之外。他任东莞明伦堂沙田局总办时,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企图把东莞万顷沙的田产收归国有以充作训练新军的经费时候,他不畏强权,据理力争,最终保住了东莞公共福利事业的财政来源。 治学,张其淦严谨灵活。他力排众议,废除了试帖这种呆板有害的教学模式,倡导真才实学、稳打稳扎的教育理念,亲身教授经史词章,使黎城的学风大为改变,使学生不要单纯为了科举而盲目学习。此外,他还捐献出自己珍藏书籍数百册,供当地人阅读,努力开化兴教,造福百姓,受到老百姓的拥戴。 但是,张其淦是痛苦的。民国初兴,在那风雷激荡的大时代前,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阻止时序之鼎革。张其淦不仕新朝,从此有了一个刻骨铭心的身份:前朝遗民。遗民内心的痛苦是巨大的,他们空有抱负,无力回天,博古通今的王国维先生也跳湖殉节了。辛亥革命后,张其淦弃官隐居上海,不问时政。其后,直隶督军朱家宝曾多次邀请他出任财政厅长,张其淦都力辞不就。袁世凯酝酿称帝时,许以高官厚爵请他出山,他也严词拒绝。 但是,张其淦又不甘心做一名碌碌无为的遗民,如何不在这低入尘埃之处腐化泯灭,一展生平所学?张其淦选择了一条著书立说的路。他奋笔疾书,整理编写了大量前朝遗民的诗歌,远溯至明代、元代以及五代十国时期,他想从前朝那些天涯沦落人的诗歌里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共鸣。可是,这并没有减轻他内心的痛苦,他只有更加勤奋地埋头苦干,后来《松柏山房骈体文钞》、《左传礼说》、《梦痕仙馆诗钞》、《邵村学易》等一部部文化明珠问世,不知不觉间,他的著作覆盖经学、子学、史学、诗学诸领域,他著作等身,门人广布,蔚然成风。 中国的读书人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身为遗民的张其淦不能兼济天下,但也不想独善其身,他想到了家乡父老,他还要为故乡那片热土奉献自己的力量。首先,他集前人之大成,前后耗时20多年,编纂刊行了广东最大且最重要的县域诗歌总集《东莞诗录》,全书65卷,收录了宋初至清末东莞诗人800多人,诗歌作品将近6000首,在整个岭南文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方。其次,他想起了“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的古训,他耗时3年,组织编修了一部在整个岭南地区都属罕见的大型族谱《东莞如见堂张氏族谱》,全书分装32册。该书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智信之举,立光大家业之门,将优秀的家风、家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一直以来,该书不仅是研究东莞张氏的重要资料,更是研究东莞乃至珠三角一代社会人文、经济的重要资料。东莞学术泰斗杨宝霖先生高度评价了这本族谱,称它体例完整,水平高超,堪称“东莞第一谱”!如今,我们大力倡导良好的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家训,推动政风、党政、民风。我想,张其淦近百年前苦心编纂的这部族谱的初衷便是如此,虽然身居异地,但依然心系家乡,心向父老乡亲! 回首那条走过的艰辛道路,张其淦没有遗憾。他留给后人的不光是一片树林文海,而是一种身处困境、不甘堕落、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必然会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 我想,白首苍苍的张其淦站在高处,负手苍天,必须会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时不与我,但我没有放弃,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一展平生所学,呵护一方乡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