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南城街道栏目 >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 方志工作 > 历史文化 > 名人事迹
仁爱一生养猪人——记我国著名畜牧学专家张仲葛
2017-12-26 06:24           来源: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 【字体:   打印
分享到:


小时候,有两个故事非常吸引我。一个是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一个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他们都是放弃了原来非常有基础的事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另外一个领域之中,从而开创出一番震古烁今的辉煌业绩来。长大后,我参加工作了,更加佩服他们这一份义无反顾、追求理想的执着,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

在东莞南城,有一位载入史册的名人,他名字叫做张仲葛,他就是这么一位义无反顾、追求理想的人。张仲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畜牧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养猪学奠基人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是最先挖掘整理中国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和畜牧兽医科学史的人,他为建立中国现代畜牧学,特别是养猪学教学体系,培养高水平的畜牧科技人才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为什么我说张仲葛先生是一位义无反顾、追求人生的人呢?这得从他显赫的家世说起。张仲葛的父亲张伯桢,乃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是收藏家,曾两度留学日本,说得上新学先锋;他的哥哥张次溪著作等身,也是一位大名鼎鼎、誉满京华的文史学者;出入张家的社会名流,有如大画家齐白石、藏书家伦明。有这样满腹经纶的父兄,有这样诗书氛围浓郁的家世,张仲葛只要加把劲就很有可能也会成为一代著名的史学家,为后人留下三班三曹三苏那般的佳话!但是张仲葛没有,他没有继承父兄的衣钵,在那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毅然走上了一条与父兄截然相反的道路——畜牧报国!

回顾张仲葛先生的少年时代,我们也许对他的这种选择就不会感到意外了。张仲葛先生出生于身陷囹圄的旧中国,那个年代国家贫弱,列强掠夺,军阀混战,张仲葛亲眼目睹了无数国人饱经战火摧残,在饥饿绝望中死去的惨况。和无数热血有志青年一样,少年张仲葛毅然投身到爱国救亡运动当中,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的活动,抵抗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冒着刺骨寒风随北平市和北平大学农学院爱国学生去南京参加抗议示威活动。在一次次的斗争失败中,出于对当权者的失望,张仲葛开始逐渐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救国之路。

大学时期,正值开发西北的呼声高涨,张仲葛开始找到了他的报国效力之路。他在当时农学权威杂志《寒圃》上发表了骆驼之贮水组织一文,介绍沙漠动物骆驼,从当地畜牧养殖的角度关心西北建设问题。就这样,这位在战争中成长,少年便立志报国的大学生,就这样开启了他的畜牧救国之路。

工作后的张仲葛意志坚定,不畏艰险,这体现在他工作的诸多事迹上。1940年,抗战还未胜利,当时的张仲葛在广西南宁一农场畜牧组做技工,当时日军进攻南宁,农场被迫撤退,他率先留下,守护农场。日军攻入南宁后,在日军的眼皮底下,一点点转移农场资产,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整整一年。而一年之后,日军撤离,他又身先士卒,最先赶往南宁重整农场。为了表彰张仲葛保护农场资产的英勇行为,广西政府还颁发了护场有功的奖状给他。

新中国的建立,让张仲葛大受鼓舞,欣喜若狂,但要真正解决国家的贫穷落后及人们的温饱问题,张仲葛知道自己的路还有很长很长。这时的张仲葛干劲冲天,片刻也不敢松懈下来,为了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张仲葛不介意做一名快活的养猪人。1949年后,他在北京农业大学当教授,先后讲授过家畜饲养学、畜牧学、养猪学、畜牧兽医科技史等课程。教学中,选材精炼,学科体系结构严谨,努力使学生容易把握学科理论和技术要领。课堂讲述喻例生动,由今溯古或自古及今,将学生们求知兴趣引向畜禽育种及饲育技术的广阔领域。

他发表学术论文无数,先后主持编写《中国猪品种》、《中国畜牧史料集》等重要著作,70年代,在从事学术研究颇为困难的条件下,他撰写出《出土文物所见我国家猪品种的形成与发展》一文,被认为是考古科学工作中的重要进展。国外学者对此文给予很高评价。他的文章曾收入到英国学者梅逊《驯养动物进化史》中,使我国养殖业的传统技艺在世界范围得到发扬。

2013年,时值张仲葛先生诞辰100周年,全国各地张仲葛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生、亲属参加了纪念会,东莞市政协专门出版了纪念文集,纪念并缅怀张仲葛先生不平凡的学术生涯,弘扬一代养猪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在南城档案馆里,也开辟专栏介绍这位老先生,展厅里摆放了他的大量书信、证件,还有,他的那幅画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那慈祥温和的目光里,我仿佛明白了很多很多年前那一次义无反顾的选择背后的真正含义。

正是那一次选择,把一位读书人变成了一位养猪人;

正是那一次选择,把一项平凡的工作变成了伟大的事业;

正是那一次选择,让我们认识了这一位造福无数国人的养猪界泰斗——张仲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南城档案方志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