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东莞 > 图片新闻 > 首页焦点大图
参与“黄金内湾”建设,东莞如何出招?肖亚非最新解读!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2-07-18 17:50:32  来源: 东莞发布
【字体:

  结合东莞实际抓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有信心、有能力为全省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

  近日,南方都市报社党委书记戎明昌带队专访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肖亚非表示,省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明晰了东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和作用,让东莞倍感振奋、激情满怀,更加坚定了东莞为全省发展大局承担更大责任的信心和决心。

  肖亚非介绍,“双万”是东莞新的起点,东莞将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黄金内湾”,当前湾区城市千帆竞发。肖亚非分析,东莞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的沿珠江口东岸一线,正处于“黄金内湾”的重要一环,东莞将深度参与“黄金内湾”建设。

  专访中,肖亚非还分析了东莞稳经济的挑战,并就“大手笔”引人留人、构筑产业“护城河”、联手广深、塑造新城市形象等问题进行回应。

  成果

  构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两大体系

  记者:东莞去年晋级为全国第十五个“双万”之城,今年被省党代会报告多次点名。东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了。您如何看其中的机遇?

  肖亚非:省党代会报告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具体举措。报告提出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推动产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非常符合广东实际,与我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高度吻合,整个报告非常提气提神提劲。

  特别是省党代会报告充分肯定东莞靠创新驱动、深耕制造跻身万亿元级城市行列,同时提出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建好用好东莞散裂中子源,带动东莞等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协同探索,推动东莞滨海湾等特色平台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部署,进一步明晰了东莞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和作用,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全省发展大局承担更大责任的信心和决心。

338085.png

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接受专访

  记者:可以看到,东莞通过科技创新与湾区建设同频共振。那么东莞科技创新有哪一些成果?

  肖亚非:近年来,我们科技创新积聚了强劲动能,先进制造形成了蓬勃态势,构建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两大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松山湖科学城进入“国家队”,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加速发展,全市R&D占比3.54%,全省第二;先进制造体系方面,营业收入超千亿工业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234家,高新技术企业7374家,规上工业企业1.27万家,工业企业超20万家,数量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

  可以说,“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是东莞最鲜明的城市特色,是与大湾区城市实现错位发展的最佳策略,是未来竞争中安身立命的底气所在。

  “双万”是新起点,是新机会。我们分析自身,成绩很大,同时我们也面临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人才结构、基层社会治理等问题。接下来,我们按照省党代会工作部署,结合东莞实际抓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作为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为全省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338086.png

东莞中心城区

  目标
  力争五年内全市高企达到1.2万家

  记者:站上“双万”新起点,凭借“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在落实省党代会各项部署中,您认为东莞可以在哪些方面发力?

  肖亚非:一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稳增长中展现东莞作为。一方面,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反弹底线。另一方面,抓好经济稳增长,千方百计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确保各经济指标保持稳定。

  二是加快构建创新生态,在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中体现东莞担当。举全市之力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与光明科学城联动共筑大湾区科研创新集聚地。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实现零的突破。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力争五年内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

338087.png

松山湖科学城

  三是培育壮大先进制造新动能,为全省加快高质量发展作出东莞贡献。深入实施战新基地建设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力争五年内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我们将三年统筹不少于100亿元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融入“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中创新东莞实践。全面深化与广州、深圳都市圈的融合发展,加强重大战略平台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一体联动发展。谋划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以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牵引,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特别是强化高品质空间有效供给,以新机制拓展连片产业空间,加快整备4片2000亩以上、6片700亩以上连片土地,形成一批连片“标准地”承载新动能。

  五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造东莞样板。东莞是千万人口城市,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事关每一位市民的福祉。我们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补齐“民生五个位”短板,打造特大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东莞样板,探索“大数据+综合网格+指挥中心”社会治理新模式。

338088.png

东莞滨海湾新区(资料图)

  机遇
  将深度参与“黄金内湾”建设

  记者: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黄金内湾”,湾区城市可谓千帆竞发。东莞将如何利用好这个“黄金”机会融入大湾区?

  肖亚非:随着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和南沙方案出台,特别是前海合作区扩区、香港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轨道交通和跨珠江口通道正加速建设,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各个重大平台已经连成了一片,大湾区的区域发展格局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东莞将突出点、线、面结合,促进东莞制造业优势与广深港澳等城市现代服务业优势互相促进、强强联合,紧紧抓住“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

338089.png

航拍南沙大桥

  “点”上,以“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战略平台为重点,主动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中加强产业共建、创新协同、区域联动。

  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全力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强化对区域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推动滨海湾新区对接港澳、联动前海,加快建设制度型开放高地,努力打造RCEP大宗贸易集散中心、科创型上市企业集聚区和数字经济开放示范区;推动水乡功能区加大连片土地统筹和环境整治力度,建设富有水乡特色的高质量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银瓶合作创新区坚持生态优先,大胆探索跨越式绿色发展新路径。

  “线”上,第一条是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的沿珠江口东岸一线,正处于“黄金内湾”的重要一环,北连广州黄埔,南接深圳前海,串联东莞西站TOD、麻涌TOD、东莞港等重要枢纽,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狮子洋通道等跨江通道连接珠江口西岸,将深度参与“黄金内湾”建设,打造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338090.png

中国散裂中子源(资料图)

  第二条是以南部九镇为重点的临深一线,全面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拓展产业空间、深化产业协作,着力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力争五年后南部九镇GDP总量达到全市的40%,成为重要增长极。

  “面”上,全市全域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大胆谋划推动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打造大湾区体制机制创新高地,推动各镇街发展规模和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力争五年内形成2个GDP千亿镇街、3个以上800亿镇街、5个以上500亿镇街的先行发展序列,其他镇街各展所长、各尽所能,以更高质量发展融入湾区建设。

  发展
  预计可为市场主体减负约530亿元

  记者:我们知道东莞去年经历了“6•18”“12•13”,今年遭遇“2•24”本土疫情。全市正全力把疫情耽搁的时间抢回来。东莞的经济基本盘如何?

  肖亚非:今年以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影响,我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超常规机制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

  目前,东莞经济基本盘保持稳定。一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2449.12亿元,同比增长2.2%;1-5月,规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5%、6.1%、2.7%,“小升规”“专精特新”“倍增计划”等新动能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47.7%、7.3%、8.6%。

  再从侧面数据来看,工业用电量、企业贷款、企业开票量、市场主体数量等指标向好,东莞经济总体韧性比较足,我们是有信心的。截至5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同比增长47.6%、9.2%。截至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增速居珠三角第2位。

338091.png

核酸检测现场(资料图)

  记者: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东莞接下来的“稳增长攻坚战”怎么打?

  肖亚非: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工作力度,找准经济增长发力点,以更强力度、更严要求、更实举措落实好各项工作,努力争取更好成果。坚持“一切服务基层、一切服务企业、一切服务民生、一切服务投资”,筹集设立50亿元稳增长资金,全力以赴抓经济、稳增长。

  千方百计稳住产业链。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一镇一策”“一企一策”做好企业服务,由镇街领导班子包片挂点服务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中央、省、市纾困政策加快落地,预计可为市场主体减负约530亿元

  “多条腿走路”畅通外贸通道。目前我市每日的跨境运输量约为2300车,与去年基本持平,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跨境陆运、莞港水运降本提效,推动中欧班列、中越班列发挥更大作用。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和保税物流,1-5月,三种贸易新业态合计实现进出口1721.1亿元,为全市外贸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以直通车制度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建立1300家增资扩产企业重点联系库,通过工作专班机制力争推动200个意向项目加快落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东莞一展览现场(资料图)

  全链条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年新动工80个城市更新项目,周密研究部署土地出让,确保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

  加强产业招商和项目落地。加紧筹办全球招商大会,整备一批成熟连片产业用地“揭榜招商”,掀起新一轮来莞投资热潮。推动总投资3693亿元的372个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早日投产、达产。

  大力促进消费回升。大力组织企业参加“粤贸全国”2022年系列活动,投入2亿元财政资金开展“2022乐购东莞”系列促销。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消费新业态,积极抢抓预制菜、宅经济等风口。

  部署
  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记者:广东以制造业立省,省党代会报告就提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制造业大市的东莞,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成果如何?

  肖亚非:目前,电子信息制造业成为我市首个万亿级先进制造集群,在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向5000亿级产业集群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形成千亿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传统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食品饮料制造产业规模均超千亿,与玩具、家具一起合计占到全市规上工业的12.4%,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以潮玩经济为代表,我市聚集了57家潮玩规上企业,2021年同比增长35.8%。

338093.png

东莞一电子企业生产车间(资料图)

  记者:除电子信息制造业外,东莞未来如何培育更多新的动能,以构筑产业“护城河”?

  肖亚非:全力推动经济“立新柱”。统筹约60平方公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立500亿产业引导基金,以市领导挂帅的高规格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以最大的力度和最优的条件给予保障,努力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传统优势产业仍然是东莞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我们将继续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行动计划。

  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孕育行动,推动建立专精特新产业园,精准识别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强的“专精特新”企业,从产业空间、融资、人才等方面强化对企业支持,争取到“十四五”末,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00家,市级“专精特新”入库企业达到1000家。实施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338094.png

东莞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加速推进资本市场“东莞板块”扩容提质。目前,我市已有境内外上市企业71家(境内上市50家),今年新增5家境内上市企业,增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下来,我们将抢抓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重大机遇,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发展“鲲鹏计划”,力争三年内上市莞企数量突破100家、总市值翻番。

  推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3年内统筹安排不少于100亿元的财政资金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一批数字化赋能中心、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

  引智
  用3年引育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

  记者:城市竞争中人才是最为有力的竞争优势,去年东莞更是提出“是人才,进莞来”的口号,大手笔引入人才。目前人才建设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肖亚非: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东莞的人口吸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平均年龄约34岁,结构非常年轻。而人才指数方面,根据泽平宏观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显示,东莞的人才吸引力排名从2020年的23位,提升到2021年的16位,充分体现了东莞近年在人才工作上付出的努力和成效。

  东莞以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为抓手,出台了28个配套政策,5年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做好人才工作。目前,东莞的人才总量超过280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超过20万人,1240名高端人才中有院士22名(含外籍院士)。省级创新科研团队达38个,连续十年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338095.png

人才招聘会现场(资料图)

  记者:下一步“小目标”是什么?

  肖亚非:我们定了四个目标。一是持续做大总量,打造人才大市。力争全市人才总量5年提升到383万人,占人口比例35%左右,特别是用3年时间,引育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把整体人才学历结构再提升一个台阶。

  二是汇聚科创人才,打造科创强市。未来3年要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300名博士专业人才、1000名领军人才、6万硕士以上名创新人才。

  三是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技能都市。到2025年技能人才总量达200万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制造业人才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达30%以上。

  四是优化环境氛围,打造爱才城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人才,以宜业宜居的环境留住人才,以前景广阔的发展舞台成就人才,形成人才放心工作、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的良好氛围。

338096.png

大湾区大学(效果图)

  记者: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积极“引才”。东莞要实现上述这些目标,将采取哪些行动?

  肖亚非:我们将实施“人才五大行动”。一是实施战略人才锻造行动。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以此为依托体系化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海外优秀人才,同时聚焦我市产业基础与重点环节,实施“千名拔尖领军人才计划”,靶向引进培育领军人才、创新人才。

  二是实施创新人才集聚行动。实施“百名博士专业人才计划”“万名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大力引进培养各层次专业人才,其中对博士后进站、出站来莞或留莞创业的分别给予40万元和50万元资助,更好保障人才在莞创新创业创造。

  三是实施技能东莞深化行动。实施“技能人才之都”新一轮百万劳动力技能升级工作,加快培养引进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四是实施人才机制改革行动。探索向用人单位下放授权人才引进、使用、资源分配事项,探索技能人才评价“东莞模式”,探索学科设置新模式办好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两所高校,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五是实施人才发展生态优化行动。推动“优才卡”升级,建立全市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一网通办”平台。

总而言之,就是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将东莞的千万人口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打造城市与千万人口共生共荣的东莞样本。

  融合
  实施东莞城市品牌升级工程

  记者:产业转型升级、人才结构变化,东莞的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它的城市形象也跟过去有了明显的变化?

  肖亚非:是的,东莞现有超1000万人口,不少人已经在这里成家立业。因此,在“双万”新起点上,我们将努力塑造东莞新的城市形象,提升大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目前,我们正对标国内新一线标杆城市,实施东莞城市品牌升级工程,与时俱进推动东莞城市品牌定位与城市形象“更新换代”,传达更加年轻、更为现代、更具亲和力与吸引力的东莞城市形象,努力让外界感受到一个鲜明立体、充满活力、开放奋进的东莞,让人“心生向往”。

  硬件方面,我们将提高规划建设水平,提高建筑档次,做好城市精细化管理。软件方面,我们希望提升东莞的美誉度,事实上这里既有历史的美,虎门销烟奠定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地位;也有人文的美,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还有现代的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是东莞的城市特色,是大家眼中的青春之城、活力之城、成长之城、梦想之城。

  我们将积极回应市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大力弘扬开放包容、融洽共生的城市文化,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够在东莞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人生精彩。

338097.png

东莞中心城区



附件:

相关附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