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ico
ico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东莞 > 东莞要闻
“请叫我松山湖科学城” 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更名并扩容至90多平方公里
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2020-01-17 17:08:25  来源: 本网
【字体:

  东莞阳光网1月17日讯   中国散裂中子源已投入运行一年多。

  “以后请叫我松山湖科学城!”记者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获悉,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其面积也由原来的53.3平方公里优化调整至90.52平方公里,整体涵盖松山湖和大朗、大岭山、黄江一园三镇具有战略价值的相关区域,并由原规划的“两核一轴多区”升级为“一轴一区两心三组团”的宏大格局。

  目前,东莞市政府正积极联手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双方将采取“院地合作、所企对接”模式,全面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黄江首次进入科学城

  经过18年的建设,松山湖已初步形成一流平台、一流企业、一流机构、一流大学以及一流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发展格局。当前,松山湖科学城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发展态势也基本形成。

  据了解,松山湖科学城前身为2018年东莞规划建设的松山湖中子科学城,设立之初就对标张江、怀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力争成为大湾区战略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载体和示范区域。如今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按照重点依托松山湖高新区、区域空间连片一体化发展、整合区域战略性资源等原则,将规划面积调整至90.52平方公里,涵盖松山湖和大朗、大岭山、黄江一园三镇具有战略价值的相关区域。这也是临深重镇黄江首次进入科学城范畴。

  共建大科学装置集群

  当前,东莞市政府正积极联手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学城,双方将采取“院地合作、所企对接”的模式,由中科院着力整合优势创新资源,由东莞市政府在土地、资金、政策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并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抓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从而将东莞建设成科技创新活跃、人才团队聚集的创新型城市。

  去年9月,在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一周年之际,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动工,选址临近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预计2021年完工。

  南方先进光源与散裂中子源堪称国家大科学装置“姐妹花”,其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亦不容小觑。接下来,中科院和东莞市政府将在松山湖科学城共建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双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散裂中子源二期谱仪建设、加速器功率提升和靶站升级改造,加快开展南方先进光源预研测试平台建设工作。在更远期,将以这两大国家大科学装置为核心,争取规划布局更多大科学设施,连同占地1200亩、总投资约120亿元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

  一轴一区两心三组团

  “一轴”即科技创新轴。作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串联起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

  同时有机串联科学城北部城市配套服务中心和南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功能。

  “一区”即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巍峨山是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共享绿核,利用其地质稳定、环境优越的条件,环山区域规划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功能。巍峨山北麓目前已集聚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原始创新资源,未来将继续依山而聚,承载更多科技创新资源。

  “两心”即北部城市配套服务中心和南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城市配套服务中心依托松山湖站及松山湖行政服务中心,以满足生活、生产配套服务为主。

  南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则依托大装置向北的创新中轴,以满足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为主。

  “三组团”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组团、创新转化组团和企业总部组团。三大组团通过“创新研究-中试孵化-产业转化”全链条,形成科学城创新研究有机体。同时通过完善高品质城市服务和生产生活配套,加速产城融合。




附件:

相关稿件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章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东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