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您已进入导航区1,本区域含有5个链接,按下Tab键浏览信息
提示:您已离开导航区1
|
|
|
|
提示:您已进入视窗区3
提示:您已离开视窗区3
传说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元兵大举南侵。当时厚街有个姓王的村民制成一种独特的食粮,就是把浸透的大米与切碎的猪肉加盐拌匀,和水灌进猪肉肠内,用水草扎成一节节,蒸熟后携入山中食用,使自己在逃难的日子里不致挨饿。这就是腊肠的起源。后经历代改进,到明朝中叶,厚街腊肠基本定型,成为比鸡蛋稍小的椭圆形的干肉团。当时厚街圩场已相当兴旺,每逢圩日,趁圩的人络绎不绝,腊肠业也随之兴起。到20世纪初期,厚街腊肠已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在20 世纪30 年代, 信昌、兴法、灿记等作坊的腊肠产品已经驰名港海外。
厚街腊肠具有形、色、香、味俱佳的特点。传统的厚街腊肠外形短壮,呈椭圆形,紫酱色,比鸽蛋大而比鸡蛋小;触之有弹性,玲珑美观。色泽鲜明,由于采用新鲜薄削的肠衣包裹,里面的肉茸肉粒清晰可见,严格选用猪的后腿肉,配以正宗的山西汾酒,制好的腊肠蒸透出淡淡的肉香和酒香。传统的厚街腊肠一节节特别短小,几乎像一个大红枣一样,所以又叫枣肠。食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还有个好处,比如煮饭的时候剪取几个放在饭上蒸熟时,它的香味都会包含在肠里,不会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