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已见尖尖顶、主体结构工程完成……今年以来,由东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交投集团”)联手市人民医院合力打造的东莞首个“交通+医疗”TID一体化项目捷报频传,该项目总投资约11.66亿元,新建科教综合楼、急救中心及地下两层交通空间,新增建筑面积14.44万平方米,旨在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全新交通组织体系,实现公共交通与公共医疗的无缝衔接。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与轨道交通1号线同步投入运营。
党建引领攻坚,协同作战提效
东莞市人民医院TID项目深度融入党建工作,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项目创新与发展优势。
交投集团启动“百日攻坚”行动,成立党员突击队,下达目标责任书,全面吹响攻坚号角。项目构建精细化的“作战图”,明确责任、倒排工期、紧盯节点,梳理前置条件清单,确保任务落实到人、动态跟进。项目创新建立交投、医院、承建单位三方党建联建共建工作机制,签署党建共建与廉洁共建协议,形成党建联合体。通过“三方一体”管理模式,统一各方权责利到项目建设大局,强化管理链条,提升质效,实现义务共担、问题共解、监督共进、协作共赢。
项目推行“领导班子统筹+中层干部督导+一线人员攻坚”的分级调度机制,通过优化方案、增派力量、穿插施工全力提速。建立多层级网格化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搭接顺序,采用“质量样板引路”确保标准化施工。党员带头专项负责安全生产,构建“现场培训+督查督办+物资保障”机制保障施工安全零事故。
一系列党建引领下的强有力举措,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融合惠民,创新服务破题
作为东莞首个医疗特色TID项目,它依托“交通一体化”资源优势,着力解决就医“最后一公里”等民生难点痛点。项目实现全省首例地铁出站“无风雨”直达医院门诊、首例公交首末站嵌入医院建筑首层,市民出站后通过地下便民服务空间和无风雨连廊可直达门诊及科教综合楼。在地铁站厅提供导医咨询、挂号办理、报告打印等前置医疗服务,实现“出站即就医、换乘即服务”。同时,在科教综合楼引入医养、康养、护理等功能,打造东莞首个“Medical Mall”大医疗综合体,构建“医疗+健康+生活”生态圈。
(图说:广东首例公交首末站嵌入医院建筑首层)
项目按照“地下走车、地面行人,各行其道、避免交织”原则,设计6条针对公交车、私家车、网约车/出租车、救护车、后勤车等的不同交通组织流线。计划推出“10分钟巴士”服务,设计3条快速接驳专线串联周边社区、小区、产业园、学校、商圈等。沿线23个轨道站点,开通29条微循环巴士,覆盖地铁沿线39个社区、57个楼盘,可满足约86.5万人的地铁就医出行需求。实施停车资源“一张网”管理,将医院内部停车场和外部共享停车场统筹分区管理,并加强“停车+接驳”,通过医护职工通勤定制公交、微循环巴士等鼓励绿色出行,缓解停车难。
项目以党员干部、专业技术骨干牵头组建“技术攻坚小组”,在急救中心楼顶设置直升机停机坪,构建“空地一体化”救援网络,缩短危重症患者救援时间并提升器官转运效率。同时构建“无人化”低空医疗配送网络利用物流无人机运送医疗物资。
面对施工技术难点,联动东莞理工学院研发低碳施工技术应用泡沫混凝土、智能养护、BIM协同管理等9大项25小项新技术,提高建筑垃圾回收率、节约成本,并成功研发填补国内空白的绿色建材。项目通过BIM施工云协同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管控,荣获多项技术成果与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及核心期刊论文。
真抓实干推进发展。东莞市人民医院TID项目依托交投集团“交通一体化”平台,将“党建链”延伸到“工程链”“服务链”“人才链”,用心绘就“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景图,奋力在交通产业投资和高端医疗发展上打造公共服务标杆,为东莞在全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交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