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东莞高埗镇栏目”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高埗镇栏目 > 概况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发布日期: 2025-01-07 11:45   来源:本网

  一、历史沿革

  高埗境内最早立村的是卢溪村,卢氏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从莞城南祠迁居。之后,朱融、洗沙相继立村。元至正元年(1341年)莫氏从新塘沙贝村迁入境内震南角立村,因该地处于稍潭水与南浦水交汇点,河滩水浅,无数渔艇泊湾,上岸晒罟网。久之,以罟步而传名。后重新取名为高埗。

  宋代,高埗境域属广州督府东莞县。元代,属广州路总管府东莞县。明代,属广州府东莞县。清雍正八年(1730年),分属东莞县文顺乡第二都和延福乡第十二都。宜统元年(1909年),属东莞县中堂司。民国23年(1934年),分属东莞县第一、二、六区。1950年3月,属东莞县第四区。1953年1月,分属东莞县第一、十五区。1955年9月,分属东莞县附城区、中堂区。1957年3月,属东莞县石龙镇。1957年12月,撤销乡镇制,属东莞县石龙乡。1958年10月,石龙乡改建为石龙人民公社,高埗隶属其下。1961年6月,高埗人民公社成立,高埗开始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区。1983年9月,撤销公社,改为高埗区公所。1987年4月撤销区公所,正式改为高埗镇。

  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开创“三个全国第一”:修建全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高埗大桥,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央视国际频道专题播出的《不平凡的大桥》中,专门讲述当年建桥历程;创办全国第一座镇办自来水厂——高埗镇自来水厂,实现城镇和农村统一供水;创立全国第一家建筑陶瓷行业博物馆——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近年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省文明镇、省教育强镇、省休闲体育用品专业镇、省生态乡镇和省曲艺之乡等称号。

  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埗镇经济社会六个阶段发展经历

  1949-1978年,农耕阶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吃不饱,穿不暖,高埗境内工业几乎是空白,仅有少量农副产品加工,均为家庭小作坊。1961年,高埗人民公社成立,公社党委重视发展工业,当年建立高埗农械厂、高埗建材厂等企业。至1978年,高埗工业总产值仅37万元。

  1978-1985年,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高埗公社党委贯彻执行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握机遇,并从兴办“三来一补”企业开始,运用乡镇企业的灵活机制,外引内联,实行公社、村、组、联户、个体“五个轮子”一齐转,乡镇企业迅速壮大。1979年秋,高埗公社引入的第一家外资厂——高埗稍潭毛织厂筹建试产,1980年春天正式投产。1981年5月修建全国第一座农民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模式的高埗大桥,1984年1月27日通车。

  1986-1995年,腾飞阶段。高埗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外来投资大幅增加,经济总量连续跃上几个台阶。1989年,引入台商在高埗南联办起东莞市最大规模的来料加工企业一裕元制造厂,全部由台商投资自建厂房,主要生产运动鞋、休闲鞋和便服鞋等鞋类。

  1996-2008年,提升阶段。高埗大力促进经济从数量型向数量型与质量效益型相结合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与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转变,以电子元件、制鞋、眼镜、陶瓷、造纸等现代制造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与外资企业的协作配套中逐步成长。

  2009-2012年,转型阶段。高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大力创新发展模式、环境和能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抢抓新一轮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2013年至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埗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由高增长阶段向高质量阶段转变,奋力推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