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东莞市清溪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900007331929L/2025-00779 分类:
发布机构: 东莞市清溪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5-07-09
名称: “七一”红色故事汇 | 曾智仁:万里赴疆图 仁心铸情缘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7-09
主题词: “七一”红色故事汇 | 曾智仁:万里赴疆图 仁心铸情缘
【打印】 【字体:    

“七一”红色故事汇 | 曾智仁:万里赴疆图 仁心铸情缘

发布日期:2025-07-09  浏览次数:-
(“七一”红色故事汇 | 曾智仁:万里赴疆图 仁心铸情缘)

  “爸爸,新疆是不是很远,那里很冷吗?”面对年幼孩子的不舍,他只是摸了摸孩子的头:“不远,爸爸是去帮助那里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看病,就像出差一样。” 2023年寒冬,这句温柔的安慰背后,是清溪医院副院长、骨科副主任医师、共产党员曾智仁告别妻儿,毅然踏上报国行、援疆路的坚定背影。

  曾智仁深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出差”,而是一名党员响应号召、用专业践行初心的万里征程,是与边疆人民结下一生情缘的开始。如今,站在图木舒克这片热土上,回望来时路,他播撒下的不仅是先进的医术,更是一颗颗炽热的医者仁心和共产党员的赤诚。

  “别样出差”:一个选择,一生情缘

  当组织谈话的邀请摆在面前,询问曾智仁是否愿意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时,曾智仁的心,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一丝对未知的憧憬点燃了。

  “我是党员,又是医生,那里的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不正需要我去发挥作用吗?”尽管深知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家人的担忧写在脸上,但他心中的天平早已倾斜。“去!”这个斩钉截铁的决定,承载着一名老党员“党有召唤,我必响应”的忠诚。

  飞机越过万水千山,降落在图木舒克机场。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迎面而来的不仅仅是凛冽的寒风,更有边疆干部群众期盼的眼神。这眼神,让曾智仁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也让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不负组织重托,不负患者期盼。

  “温暖坚守”:困难重重,医者仁心

  初到三师总医院,最需要解决专业人才不足,还有因地域和语言差异带来的沟通难题。作为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曾智仁面临的不是简单的坐诊做手术,而是如何“盘活”这整盘棋的艰巨任务。

  “党员红”引领攻坚克难:开局不易,他从根子上入手。第一个大动作就是牵线搭桥,推动东莞市清溪医院党委与三师总医院党委签订党建共建协议。这不仅是一条“红色纽带”,更是他引入沿海先进理念的桥梁。他白天深入每一个临床科室蹲点调研,与当地同事反复沟通。他将“东莞经验”与边疆实际紧密结合,推行精细化管理,优化布局流程,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像绣花一样梳理着医院管理的经纬。当看到手术接台时间因他引入的精益管理而大大缩短,医生们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时,他也欣慰地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曾智仁的助推下,广东医科大学与三师市委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为三师图木舒克市总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医疗队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技术水平。例如,心脏射频消融术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先进的心脏介入技术在这里成功实施,结束了当地无法开展此类手术的历史。目前,这些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近30例患者,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生。此外,医院还成功开展了1.8mm微切口复杂多焦点白内障手术等多项高难度手术,达到全疆前列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技术破冰的温情时刻:作为经验丰富的骨科专家,一台高难度的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或一个精心设计的带蒂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手术,对他而言或许是驾轻就熟,但对当地患者而言,却是改变命运的希望。他清楚记得,一个因严重手外伤面临截指风险的维吾尔族青年,经过他数小时的手术和精心的中医辅助治疗、康复指导,最终保住了灵活的手指。小伙子用不流利的汉语连声道谢,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那一刻,语言不通不再是障碍,医者的仁心和对生命的敬畏就是最温暖的桥梁。他说:“看到患者康复的笑容,所有的奔波劳累都值了。”

  “师徒情”浇灌杏林新苗:“援疆不能只埋头干活,更要为这里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曾智仁把这句话常挂嘴边。他大力推动“师带徒”活动,手把手地带教当地年轻医生,从手术台的精准操作到病房管理的细微环节,倾囊相授。他带领广东援疆医生们深入基层团场,把“流动诊室”开到偏远的连队。看到亲手带教的徒弟也能独立开展许多手术,那种“薪火相传”的成就感,是他援疆路上最珍贵的收获之一。迄今,他已直接或间接培养本地骨干人才上百人。

  “硕果累累”:心之所向,缘深情长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曾智仁和援疆队友们的心血与汗水,像天山雪水般无声浸润着三师总医院这片土地,结出令人欣喜的果实。

  技术的种子生根发芽:200多项新开展的手术、科研和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多项空白。3个兵团级、8个师市级重点专科成功创建,南疆首个癌痛示范病房投入运行。创伤、胸痛、卒中“五大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医院已通过兵团二级卒中中心验收,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预估在今年9月份通过现场认证;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以及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已拟定三年创建规划,目前正在按计划推进中。信任之花灼灼绽放: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数据上——2024年,医院年门急诊量突破22万,同比增长超20%;出院患者达2.2万人次;手术量大幅增长15%以上。 

  还有,未来之树郁郁葱葱:内科楼、实训楼的蓝图正在变为现实;“莞图合作”平台如“粤新光明行·白内障复明工程”等项目,为无数边疆老人送去光明……更重要的是,一个以本地人才为核心、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医疗体系正在形成。从初期的“外援输血”,到如今的“自主造血”,曾智仁知道,他与这片土地的情缘已经深深种下。

  在图木舒克明亮的星光下,曾智仁忙碌的身影依旧穿梭在病房与办公室之间。曾智仁常说,援疆经历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党性的锤炼。面对边疆群众的淳朴与渴望,他更加坚定了作为党员的信念: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奉献到哪,心就扎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