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南方农村报》“村庄绿美典型案例”采访组一行来到铁场村,围绕“寻找绿美广东排头兵”主题,就铁场村村庄绿美工作进行专题采访,深入挖掘我镇在村庄绿美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成效亮点等,对先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总结和宣传推广,为全省各地提供有益借鉴,全面推进村庄绿美工作。
当天上午,《南方农村报》“村庄绿美典型案例”采访组一行来到铁场村,围绕“寻找绿美广东排头兵”主题,先后到铁场村、益山园艺、莞香园、东江纵队路东干部训练班旧址、时代花园、云溪?桃花源等地进行实地调研采访,全面了解铁场村依托生态禀赋、客家传统及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绿化美化深入庭院、镶塘嵌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带来美丽经济的好经验和做法。
据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工作部署,近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各地结合实际,按照自愿的原则,征集遴选一批村庄绿美典型案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作。
省农业农村厅将对全省各地上报的村庄绿美典型案例进行收集整理,择优遴选组织在省级主流媒体平台上推出“21市·村庄绿美模式”主题的系列典型案例深度报道,对优秀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汇编发布,并印发各地学习借鉴。
延伸阅读
铁场村:“三色融合”绘就“百千万工程”绿美乡村多彩画卷
铁场村地处清溪北隅、银瓶山脚,森林覆盖率超70%,是东莞唯一一个没有工业的行政村。自入选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来,铁场村依托生态禀赋、客家传统及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以“绿色、古色、红色”三色融合为思路,积极推动绿化美化深入庭院、镶塘嵌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努力培育“山水融合·古韵田园”都市田园。
聚焦“绿美”绘就乡村建设新画卷。一是高质量开展“绿美村庄”建设。投入350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开展植树造林和“四旁五边”增绿植美行动,累计植树达3000棵、建设“四小园”56个,实现四季有花、推窗见绿的美好愿景。二是高质量开展“绿美庭院”建设。持续开展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对路网边、水岸边、街巷边等区域进行洁化、绿化、美化,打造生态休闲河道景观,推动低效空间向绿美村居转变。邀请园艺专家参与农户家庭院设计,打造美丽小院、美丽阳台等各具特色的“美丽庭院”累计21个,创建市级示范户10个、镇级示范户21个。三是高质量开展“绿美景区”建设。在西门渠、旱坑坝渠种植“青年林”“政商林”“人大林”,升级改造好客广场、村儿童公园等闲置绿地,打造大湾区婚庆主题、稻香主题乐园等乡村休闲游精品线路。引导企业参与家乡绿化美化,莞香园种植可制香莞香树10万棵,时代园林种植玫瑰树、风铃木、花旗木等2000棵。
聚焦“古色”打造古韵田园新风光。一是引育休闲农业。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党总支+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提高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铁场村花卉产值达8000万元。二是整合生态资源。积极申报乡村振兴示范带专项债资金7900万元,大力实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污水处理项目和清溪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开辟攀登银瓶山新路线“铁银线”,打造户外探险打卡胜地,鼓励村民改造特色乡土民宿“泉鸣山居”。三是传承客家文化。引导社会力量捐资修缮韩氏宗祠、广缘庵等历史建筑,开设乡土文化中心、村史馆、非遗传习场所等,打造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契合的文化阵地。
聚焦“红色”谱写山水融合新篇章。一是传承“红色”基因。重建广缘庵暨东江纵队路东干部培训班旧址,打造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客约1500人。二是弘扬“红色”精神。结合党建引领“双报到”活动,发动党员干部和村民群众共计300人次,共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三是发展“红色”文化。引进行业团体,举办读书会、铁马等文化交流活动20场次,打造红色文化、非遗传承、体育运动等文旅周边。
据了解,自入选省第二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来,铁场村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因地制宜利用村中闲置地、边角地建设“四小园”56个,实现村庄四季有花、群众推窗见绿。差异化打造美丽小院、美丽阳台、美丽院墙、美丽菜园等各具特色的“美丽庭院”,累计创建市示范户10个、镇级示范户21个,成功创建东莞市特色精品村、东莞市美丽家园示范村。二是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观赏性和经济价值的农业项目,荣获“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盆栽花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称号,推动时代园林获中国园林花卉博览会展品类(盆花)金奖,云溪·桃花源项目入选2023年广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重点项目库,并获首批“·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称号。三是乡村文化品牌有声有色。深入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中,通过保护修缮村内历史文化资源、开设乡土文化中心等,激发村民和游客的情感共鸣,近年来成功打造“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东莞市文明村”、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优秀品牌,荣获东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道”擂台赛旗峰金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