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2022年,东莞市地方志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结合东莞实际,一手抓修志编鉴,一手抓开发利用,助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东莞市地方志工作保持全省前列。 一、2022年主要工作亮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学懂弄通做实党的二十大精髓要义,旗帜鲜明讲政治。2022年,市志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始终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全市地方志系统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下功夫,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的政治自觉。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全市地方志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到地方志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地方志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踔厉奋发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严把志鉴史编修和“网、馆、刊、展”政治关。 (二)高标准建成全省第一个实现“五库合一”的地方志数据库——东莞市地情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在东莞市2022年度政数工作总结会议上,被评为“2022年度东莞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佳优秀案例”。5月20日,该系统正式上线,作为“数字政府”与方志传统文化深度跨界融合的优秀范例和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的生动实例,由市志办、市政数局联合建设而成,建有志书库、年鉴库、村情库、年报资料库、多媒体资源等,并建成了数字方志馆,全年免费开放《东莞市志》等志鉴精品160部,权威地情数据检索20余万条,反映新时代东莞市镇村历史文化发展成就视频70余个,照片5000多张,让社会深度了解东莞的过去与现在,实现权威地情数据精准检索,更好满足千万人口文化需求。6月2日,市委书记肖亚非、市长吕成蹊、副市长刘旺先就地情信息建设作出批示,要求“切实发挥好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切实使地情资源活起来,用起来”。6月10日,时任省志办党组书记、主任陈华康批示:“东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地情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地方志‘五库合一’,将有效拓展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功能,为全省地方志数字化发展探索引路,为实施‘三服务’构建了具体抓手,意义重大。希望东莞市乘势而上,充分发挥系统功能作用,特别是要在内容建设上下功夫,寻求突破,不断提高效益,勇当全省地方志数字化建设排头兵。”7月4日,省志办印发简报,向全省介绍东莞市地情信息系统建设做法和经验,并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7月15日,“中国方志网”全文刊载《加快推进地方志数字化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广东省东莞市建设地情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做法和经验》,向全国宣介东莞市数字文化建设做法和经验。 (三)修志工作。一是启动《东莞市扶贫志》《东莞市全面小康志》编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记录好三件大事。6月6日,市委办、市府办下发《关于做好〈东莞市扶贫志〉〈东莞市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启动“两志”编纂。我市被省志办推荐为全省唯一的中国全面小康志编纂工程试点单位。6月9日,印发“两志”编纂工作方案,启动“两志”编纂业务线上、线下培训。7月7日,召开全市地方志工作及“两志”动员部署培训会,部署“两志”编纂工作,开展“两志”编纂培训。全年与市经协办、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镇街开展“两志”座谈调研、讲座辅导,提升“两志”志稿质量。完成56个单位,18个镇街“两志”资料收集。开展“两志”市外调研前期准备。二是名镇志编修工作。《石龙镇志》《长安镇志》列入中国名镇志编修工程,全年与国家、省密切沟通,组织做好编修、修改工作,《石龙镇志》《长安镇志》均进入出版最后程序。三是部门志编修工作。《东莞日报社志2004—2020》完成首发。四是镇村志编修工作。完成《望牛墩杜屋村志》审查验收,并已顺利出版发行。五是资料年报工作。收集全市169个单位的年报资料,为第三轮修志打好资料基础。六是积极参加志鉴交流。参加“志史鉴今砥砺前行:从改革开放到大湾区建设”研讨会(在香港、北京、广东及澳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并作发言。 (四)年鉴工作。一是稳步推动市、镇两级年鉴出版。依法修鉴,由市委、市政府主管,市志办组织编纂,10月24日《东莞年鉴(2022)》公开发行。市直有关部门等127个单位和32个镇街参与。督导中心镇街年鉴编纂,寮步、塘厦、南城、松山湖高新区、麻涌等镇街(园区)2022卷年鉴已顺利出版。二是完成《广东年鉴》《中国城市年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等涉东莞市内容组稿。三是率先开展全市年鉴质量评价工作。经严格、公正评审,推荐《东莞年鉴》《大朗年鉴》《长安年鉴》《塘厦年鉴》《南城年鉴》《寮步年鉴》《厚街年鉴》《石碣年鉴》《松山湖高新区年鉴》2021年卷参加全省年鉴质量评价,并全部获奖,占全省123部优秀年鉴的7.3%,获奖数量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前三。其中,《东莞年鉴2021》获省市级综合年鉴一等奖;《石碣年鉴2021》《大朗年鉴2021》《长安年鉴2021》获乡镇街道年鉴一等奖;《南城年鉴2021》《寮步年鉴2021》获乡镇街道年鉴二等奖;《厚街年鉴2021》《塘厦年鉴2021》获乡镇街道年鉴三等奖,《松山湖年鉴2021》获专业年鉴三等奖。四是精益求精争创精品年鉴。按照省统一部署,开展“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组织开展“读精品、学精品、用精品、编精品”研讨交流会,持续做好年鉴编纂经验总结和改进,对标精品年鉴开展年鉴编纂、评价工作。五是创新开展镇街、园区年鉴稿评价工作。完善镇街、园区年鉴稿评议常态化机制。 (五)地方史工作。一是认真开展2022年地方志理论探讨活动。积极组织、参与我市的理论研讨活动,广泛发动,鼓励各镇街、院校撰写论文。6月完成镇街理论交流、推荐论文工作并向省报送地方志理论研讨成果15篇,获论文二等奖1篇。二是抓好地方志宣传推介。向省报送《粤故事》3篇,2篇被“方志广东”微信公众号刊载。完成《东莞史志》编辑印刷发送。三是《东莞通史》获立项。2022年度全省地方史编研计划下发,《东莞通史》项目获立项,拟分古代、近代、现代三卷。 (六)地方志数字化工作。一是推出《新时代•东莞影像志》电视片(第四期)。与东莞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选取东城、万江等9个镇街和单位拍摄,每集约3分钟,共10集。全面反映东莞绿色生态发展、古树名木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的风采,科学推进城市治理、城市更新现代化,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讲好东莞故事。10月1—10日在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新闻》播出,同时在广东省情网、“学习强国”广东平台及知东莞App、民生视点、“东莞市地情网”、“i东莞”、“方志东莞”、“文明大岭山”、“山水谢岗”、“东莞植物园”等平台发布,单集平均点击量超过2万次,累计点击量超20万次。其中《万江滘联社区:美丽幸福乡村蝶变,社区发展迸发新活力》等7部作品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4部作品在多彩乡村活动中获奖。另报送“百集微视频”项目的第三期《新时代•东莞影像志》短视频,有8篇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二是方志文化新媒体建设。落实系统实施服务阶段,累计完成160本志书上传。开展地情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编纂子系统线上线下培训。完成编纂子系统、年报系统等验收。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配合完成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检查6次。保障市情网安全稳定运行,完成79篇动态更新。做好“方志东莞”微信公众号运营,全年推出多彩乡村活动作品展播和“莞鉴话你知”等信息185篇。三是做实地情宣传推介。推动“方志广东”系列vlog走进东莞潢涌村,协助完成拍摄并协同宣传,在“方志广东”公众号、“学习强国”广东平台、腾讯新闻等平台发布。全年25篇供稿被广东省情网“工作动态”栏目被采用,“中国方志网”转发东莞市动态10篇。 (七)自然村落普查成果开发利用。一是深度开展2022年“多彩乡村弘扬岭南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暨多彩乡村活动百村(校)行活动。7月起,到横沥镇、大汾社区、东莞理工学院等推动多彩乡村“百村(校)行”活动,与非遗保护、文化传承等有机融合,扩大多彩乡村活动品牌影响。发动32个镇街和8所在莞高校5万人次参与2022年“多彩乡村弘扬岭南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向省推荐700件作品。经专家组评审,公示我市获奖作品共62件,其中,一等奖4件、二等奖15件、三等奖21件、优秀奖22件,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横沥镇政府、石碣镇政府、茶山镇政府、沙田镇政府等9个单位获评为优秀组织单位。东莞市提交作品数、获奖作品数、获评优秀组织单位数约占全省总数的十分之一。8月1日至15日,“百年奋斗圆梦小康——广东乡村脱贫奔康成果巡回展在鳌台书院举行,全市50多个单位参观,参展人数超1000人。二是报送《广东乡村经典菜肴》《广东乡村集萃系列丛书》相关文稿32篇。 (八)方志馆工作。截至年底,东莞市建成市方志馆1个、镇级方志馆4个、镇村史馆36个、方志驿站15个。我市在省方志文化示范场馆创建活动中荣获4个荣誉称号,其中,大朗方志馆、南城方志馆获评“广东省示范方志馆(镇街级)”称号,堑头村史馆、巷头村史馆获评“广东省基层方志文化示范场馆”称号。一是市方志馆管理。完成“东莞地方志历史”专题布展,持续完善日常管理,做好6.7万册地方志书收藏管理。以方志馆为平台,举行读志用志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积极开展赠书交流,赠阅发行书籍2606册,其中赠送各有关单位、镇街和企业1425册、市委宣传部412册、镇街方志馆和方志驿站769册。二是积极推动市新方志馆建设。多次与市档案馆、市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沟通,向分管市领导汇报工作,全力配合开展建设前期的市档案中心与市方志馆选址研究工作。三是建成沙田镇方志馆1个、方志驿站5个。全年建成沙田镇方志馆1个,马可波罗、南城石鼓社区、东莞理工学院、厚街鳌台书院、石碣水南村等方志驿站5个。四是推动镇、村志(史)馆规范化建设。与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下发《东莞市村史馆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就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展示方式、使用管理等给出具体工作指引。开展村史馆建设指导,推动镇、村志(史)馆规范化建设。 (九)做好政务服务工作。协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配合数字政府建设,做好热线服务,完成地方志行政许可审批事项2件,认真受理“12345”热线工单,及时回复,工单办结率达100%。 二、2023年工作要点 一是加强党的建设,持续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落实。持续学懂弄通做实党的二十大精髓要义,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引导全市地方志系统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下功夫,推动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国家、省统一部署,全力以赴组织好《东莞市扶贫志》《东莞市全面小康志》的编纂,记录好三件大事。汇总整理各园区、镇(街道)和各有关单位资料和初稿,开展志稿总纂、志稿评议,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完善资料收集整理和文稿修改。推动中国名镇志丛书《石龙镇志》《长安镇志》年内出版。协助做好《粤港澳大湾区志》编纂。持续指导镇、村志编修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三是做好年鉴编纂出版工作,打造精品年鉴。组织编纂出版《东莞年鉴(2023)》。完成《广东年鉴》《中国城市年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涉东莞市内容组稿任务。做好15个中心镇街(园区)年鉴编纂指导。积极参加国家、省年鉴质量评价,创新性办好市年鉴评价,提升年鉴质量。 四是推动地方史编纂与研究。协助做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东卷》编纂。认真组织开展2023年地方志理论研讨活动,广泛发动,鼓励各镇街、院校撰写论文。办好《东莞史志》等地方史志出版物。高质量做好粤故事供稿工作。谋划《东莞通史》编研。 五是深化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好市方志馆日常管理。加快推动市新方志馆建设,持续推动有条件的镇村建设方志(史)馆和方志驿站,开展村史馆规范化建设指导。做好志书发行工作,做好资料年报工作。做好方志驿站建设。 六是加强数字化建设。全面完成东莞市地情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切实使地情资源活起来,用起来。持续打造好《东莞影像志》品牌,高质量完成第五期拍摄、播出。提升地方志数字化水平,提升市情网、东莞市地情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方志东莞”微信公众号服务水平。 七是抓好开发利用。积极参加、认真开展好省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方志文化资源优势,主动承担传承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担当,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八是强化队伍建设,做好政务服务工作。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末端执行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不断提高政务服务能力,配合数字政府建设,做好热线服务,及时办结“12345”热线中心派发的工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