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开内设机构_东莞市地情网页面,本页面是由1个导航区、9个视窗区共计10个区域组成,操作帮助请按Alt加问号键。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府工作部门及下属单位 > 东莞市地情网 > 要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方志里的东莞茶史”讲座举办
  • 2023-03-06 17:18:58
  • 来源: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创研基地
  • 【字体:   打印
  • 分享到:

  “春畦迟播谷,松径早收茶”。2023年3月5日,随着幽雅的曲调,抑扬顿挫的诵读声,“方志里的东莞茶史”讲座拉开了2023年“方志里的东莞”系列阅读文化活动序幕。讲座由李培军、李翠薇两位老师导读。

李培军主讲东莞茶史(杜月璋 摄)

聚精会神(杜月璋 摄)

小书友眼神更“犀利”(王月华 摄)

  讲座共分三部分,一是详细介绍东莞千年茶史。岭南饮茶源于东晋,由僧人自南京至广州,再入罗浮山地区,再沿东江水系向下游传播,至南朝梁武帝时期(502—549年)到达茶山(旧称茶园)。至此,东莞种茶有史记载源于茶山,距今约1500年。唐宋元时期,发展较为平缓,稳中有升,影响面开始扩大,从寺僧开始扩散到官宦、文人,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明代,茶亭经营业态肇始,东莞茶文化迎来爆发式增长,以“麻茶”或“研茶”形式深入到普通百姓生活,具备种植、制作、商贸和消费的产业链条;清代至民国,茶亭业态升级为茶楼,开启多种经营促销手段,广受社会各界欢迎,获利颇丰。民国时期东莞产茶不曾中断,尤以“牛湖茶”远近闻名,也有外地茶叶输入,开始出现各类茶业工会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楼传统延续至今,也曾努力恢复茶叶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0年后,东莞收藏茶数量名列全国前茅,有“藏茶之都”的美誉。

李翠薇主讲东莞茶俗茶礼(王月华 摄)

认真听课做笔记(王月华 摄)

认真听讲一家人(王月华 摄)

  二是简介东莞方志里茶俗茶礼。茶文化渗透在婚俗中,形成颇具象征意义的茶礼茶仪。唐代,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中不可少的礼品。宋代,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成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代,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讲座大量引用《东莞县志》《大朗镇志》《横沥镇志》《茶山镇志》《凤岗镇志》《东城区志》《大岭山镇志》等方志资料,佐证东莞饮茶习俗和茶礼之风。

以诗证史讲座中(王月华 摄)

共鸣(王月华 摄)

入神(王月华 摄)

  三是梳理东莞诗词中茶诗里的“茶史”。广东茶史材料多散见于方志文献。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体现诗文作为史料的价值,且茶历来与文人紧密相连,茶史研究也应重视以“茶诗”证“茶史”,讲座以明清莞邑文人的茶诗为线索,梳理东莞茶史加以分析,以促进茶文化研究,推动茶产业复兴与繁荣。《东莞诗录》中录入历代东莞文人关于茶的诗100余首,而陈琏《琴轩集》中留下茶诗14首,为明清莞邑文人之最。如宋代李春叟“杖屦前溪踏晓霜,僧茶那定揽饥肠”诗句,表明东莞历史茶叶种植,以僧茶和私家茶种植为主,寺庙僧人历来有植茶、饮茶和以茶供佛的习俗;明代林光“胡麻香韵伴春芽,石钵千回研指斜。长练冻嫌黔国井,旋瓢庭雪煮琼花”,《广东新语》载:东莞以芝麻、薯油杂茶叶为汁煮之,名研茶。谓能去风湿,解除食积,可以疗饥云。

在茶文化图书馆为您读诗(王月华 摄)

  “沈沈万籁寂寥天,侍女慵眠茶灶边。好是萧骚数竿竹,窗前和月斗婵娟。”一首首茶诗,一句句吟咏,一缕缕莞香,讲座带领听众从方志中感受东莞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

千年莞邑 多彩乡村(陈耀洪 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拼音 简体
重置
声音开关
声音开关
语速
语速
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
配色
配色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说明
更多服务
读屏专用
退出服务
导航区 (1) ALT+1
视窗区 (9) ALT+2
交互区 ALT+4
列表区 ALT+5
正文区 ALT+6
服务区 ALT+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