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东莞常平镇栏目”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

继续访问放弃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常平镇栏目 > 概况 > 民族宗教

民族宗教

  第一节

  道教在东晋时传入东莞。建国前常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观、道院。流传于民间而信奉的俗神有:雷公、风伯、门神、灶神、城隍、土地、财神等。

  常平建国前的主要道教活动是村民在丧葬仪式中请村中或附近的知名的道士来念经打醮,为逝者唱通路,为亡灵超度,祈求逝者能在九泉安息。另一道教活动是每遇大旱年份村民抬关帝公等菩萨巡游,祈求上苍保佑普降甘霖,救民于水火。抗日战争初期有一年大旱,身为常平警察分所警长的叶云鹏也曾率老百姓到庙宇求神灵保护,解除旱情。常平的道士一般属正一派,大都是兼业的农民,可以娶妻生子。建国后常平的道教活动逐渐消失。

  第二节

  唐朝晚年,佛教传入东莞,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后逐渐式徽。

  相传在明朝末年,麦园村立村之前,村后山峰曾建有圣庙,供奉观音菩萨,庙分两进,面积约200平方米,历明、清、民国三朝,数百年间香火颇盛,善男信女前来朝者不绝,后逐渐衰落,1958年被拆毁。

  建国前,常平削发为男僧女尼的,多出身于贫困家庭,因兵连祸接,民不聊生,遂悲观厌世、看破红尘,相信佛家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而遁入空门。民国以后,岗梓村新围仍建有尼姑庵,一些青年女子入庵修行,皈依我佛。一尼姑之兄到庵探视其妹,曾赋诗一首以记之。诗曰:“剪却三千烦恼丝,红鱼清馨嫩阿弥。此间别是逍遥处,不管人间倩是非。”该名士还应庵中老尼住持之邀,书一对联贴于庵门两边。联云:“一尘不染,四大皆空。”抗日战争时,兵荒马乱,庵中尼姑云散,不知所之,庵遂废,不久庵亦颓毁。建国后,常平所有僧尼都已还俗。

  改革开放以后,常平的佛教活动有所恢复,到2005年,佛教场所有紫竹林庵和隐贤山庄。

  隐贤山庄是一个佛教圣地,山庄内有两尊大型佛雕,一尊是位于湖西岸山脚下,高15米的弥勒佛化身像。另一尊矗立于隐贤山顶、已经开光的普慈观音菩萨雕像,高29.8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汉白玉观音像。

  第三节基督教

  清道光三十年(1850),德国传教士叶纳清等在太平设立礼贤会福音堂,将基督教传入东莞。建国前,常平没有建立过福音堂,信仰基督的农民很少,有的入教后信徒只有到附近横沥乡的山岭、木棉堂、迳联等村的福音堂做礼拜,祈求教会的荫庇和基督的保护。据1971年5月常平公社调查屋厦大队有基督教徒5人,这些教徒多为从事缝衣等手工业者,建国后基本上没有什么活动。

  第四节天主教

  桥梓村土名岭埗边之处,在民国年间有天主教堂。该教堂原为国安公祠,公祠后人名鳌峰者,加入天主教,改公祠为教堂,取名“天主教堂”。传民国年间有神父常来传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教堂分给私人,不久后拆毁。

  注:天主教为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2024年8月18日

版权所有: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