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松糕制作技艺
茶园松糕制作技艺是东莞市茶山镇最具特色的传统手艺之一,清咸丰元年(1851年)吴锡荣在记载茶山方言字音的字典《字彚较正》中写到:“米嵩,米嵩糕,俗字。”清顺治九年(1652年),茶山著名画家张穆在《茶园乱后记》中写到:“以糕饼散其老幼,至今遂以为常焉。”其中,茶园松糕为茶山最具特色的糕饼之一,俗话说:“茶园松糕,寮步风炉,凹头蒲桃”,可见茶园松糕制作技艺在茶山远近闻名,对周边民众影响深远。
茶园松糕制作技艺主要分为以下八个步骤:浸米,沥干,舂米、过筛,做馅,铺粉、放馅,分割,蒸煮,点红印。其主要分全糯松糕和半粘半糯松糕两种,全糯松糕口感最好,“一碗茅根粥、一孖松糕”是早餐的首选,也最考验制作者掌握糯米粉干湿程度的功力。蒸煮后,若分割线模糊表示粉太湿或蒸煮时间过度;若与蒸煮前大小相近,则表示粉太干或蒸煮时间不够。
茶园松糕常用于红白事、祭拜祖先等,常用块数为尾数是2、6、9,寓意事事顺意、福禄双全、长长久久。在茶山,“松糕”与“承高”谐音(意为垫起来),有扶持子孙快高长大、事事顺利的意思,每逢老人做寿、小孩满月、新娘结婚满一个月、新建房犒功等喜事都会用到松糕,传递吉祥,此时松糕需点上红印,以示吉利。用于白事的松糕则不需要点红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