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街镇 > 中国东莞茶山镇栏目 > 聚焦茶山 > 媒体聚焦
非遗力量⑥|茶园游会:在五百年传承中永葆生机活力
  • 2022-11-25 10:44:40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11月22日,“凤凰新闻APP”刊发《非遗力量⑥|茶园游会:在五百年传承中永葆生机活力》


  今年,东莞市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东莞新增21个市级非遗项目。本次公布的市级非遗项目涵盖范围广泛,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其中,茶山白眉拳、塘厦传统红木家具制作技艺、莞城脆皮烧鹅制作技艺、石龙张氏骨伤疗法均入选本次非遗名录。

  此外,《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发布,东莞市茶园游会、东莞莫家拳入列公布名录之中。凤凰网广东将实地采访这六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解这些非遗背后不为人知的传承故事,并推出系列报道。

  2022年4月23日,“美丽茶山 幸福游会”2022年云上茶园游会开启,这是久负盛名的茶山镇“茶园游会”将线上和线下活动的一次结合。当天发布的云“说”游会主题视频中,茶园游会第四代传承人,现任茶园游会理事长的骆 炳根带领孙子,深入到多个村了解茶 园游会的特色和内涵,听茶园游会的参与者、亲历者,讲述他们心中的茶园游会,重温大巡游、非遗展演、万福宴、松糕风味节、茶文化节等特色活动项目。

  尽管疫情肆虐,举办方仍竭尽全力,组织策划了云“逛”游会、云“说”游会、云“画”游会等线上活动,同时举办东莞市第四届非遗亲子嘉年华、非遗大讲堂、非遗和乡村主题摄影展等线下活动,让市民群众同这一年一度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线上相聚,感受传统岭南游会的盛况空前。

  茶园游会是以东莞市茶山镇东岳庙为依托,以奉祀东岳大帝为主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廿五至廿八日举办,会期四天,又称“茶山东岳会”。游会以摆会、游会、扮会、走菩萨、做木头公、做大戏、烧猪会等为基本内容,是含有民间信俗、出巡礼仪、游会活动、村社共庆、地方文化展示和娱乐等内容的民俗活动。骆炳根介绍,茶园游会源于东岳信仰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大抵形成于明朝,发展于清朝,鼎盛于民国,距今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

  清光绪《茶山乡志》曾载:“三月二十六日,茶山东岳会,城内外十三坊倾动香花,无不候驾远来,舟楫长河,衢陌肩摩。”清康熙、雍正年间《东莞县志》也记载:“三月二十六日,茶山东岳会”,“饰童男女为故事,衣文衣、跨宝马”,“设彩棚、香供,鼓吹导迎,填溢街巷”。由此可以窥见当时游会的热闹非凡。

  骆炳根说,过去,岭南春夏之交多雨,又适逢东岳大帝诞辰,因而人们积极组织和参与茶园游会,奉祀东岳大帝等神祇,祝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兴旺,福泽大地,惠及百姓。东莞俗谚有“茶园游会雨淋头,石岗游会晒出油”的说法,也印证了茶园游会在本土的影响力。

  重现岭南村社游会盛况

  1949年春,最后一次传统茶园游会举办,就在这年年末,骆炳根也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生。尽管从小就听到村里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年游会的热闹生趣,未曾有机会亲身经历仍是骆炳根的一大遗憾。

  1968年,退伍的骆炳根回到家乡茶山村,扎根基层工作,直到2004年因熟识本地人文历史而被镇政府旅游办抽调参与南社古村的开发工作。在文化遗产的开发工作中,骆炳根逐渐萌生了复兴茶园游会的念头,于是自行回村走访调查,挖掘整理茶园游会的历史文化,向茶山镇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游会的初步调查报告。

  2009年,骆炳根退休,可刚回家休息了没几个月的他突然接到镇政府的返聘通知,要他回到工作岗位,牵头茶园游会的重启举办。

  骆炳根回忆,游会的复兴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已经停办了60年,当时已经没有太多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茶园游会的每一处具体细节,所以一方面骆炳根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各村全面寻找尚健在的老游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调查采访。另一方面,骆炳根也积极学习其他城市的同类活动举办经验,如参考了传承较好的北京东岳庙会,来为茶园游会注入新时代的新气象。

  此外,如何平衡游会中传统风俗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也是一大难题。骆炳根坚持“继承传统,回归民俗,全民参与,整合包容”的原则,核心的风俗礼仪一定要传承,要守住传统文化的根,否则作为文化遗产无从立足。而对于游会的具体呈现与大众参与方式,则应当摒除封建社会的糟粕理念,以新时代的全新面貌示人,争取更广大的受众参与。

  就这样,2010年,顺应茶山各村(社区)要求,茶山镇成立了茶园游会工作领导小组,当年春天,重启后的第一届茶园游会按传统会期如期举办。尽管此时的活动内容尚不如后来丰富多彩,但却成功唤起茶山本土群众对这一停办60年的传统民俗文化的记忆,村民热情参与的氛围与万人空巷的壮观景象还是给了骆炳根充足的震撼与惊喜,使他决心继续深入挖掘游会的传统内涵和仪式,把茶园游会办成远超旧时代影响力的地道岭南游会标杆。

  十余年来,茶园游会恢复了大巡游等核心风俗活动的历史原貌,巡游范围也从传统的5个村增加到现在茶山镇的全部18个村社。

  打造湾区文化展示交流平台

  在政府的协助与推动下,茶园游会慢慢融入非遗展演展示展销、文化惠民精品文艺演出、牛过蓢松糕文化节、茶文化节等活动,结合南社、牛过蓢古村的文化特色,设立分会场,搭建集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的交流平台。

  2019年的茶园游会上,来自香港、澳门的龙狮麒麟和佛山蔡李佛拳、中山醉龙、江门台山浮石飘色等大湾区“9+2”城市群的特色非遗,以及清溪麒麟舞、大朗木偶戏、木鱼歌等东莞市内特色非遗队伍,还有龙狮队、神话故事表演队、旗袍表演队等茶山本土的传统文化表演队伍纷纷登场献艺;还有来自省内和大湾区的非遗技艺也在活动现场制作展示。这一届游会共开展传统巡游、展演、展销、技艺展示和体验等120多项传统项目,其中非遗类近70项,最终吸引了近30万人次参与游会。而在最高峰的2016年,茶园游会的参与群众达到了50万人次。

  骆炳根感慨道:“茶园游会能走到今天,离不开政府搭台,更离不开群众的支持。最初的时候组织村民参与活动还曾遇到困难,需要政府出面协调。成功举办一届之后,不但各村村民全体上阵,抢着参加巡游表演,外来务工居民也纷纷加入。像最早主动参与的刘黄村龙狮队,现在也成了我们游会的骨干力量。”

        2014年茶园游会入选东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如今的茶园游会集东岳信俗、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技艺为一体,既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写照。不仅促进了社区、城乡、代际、族际之间的文化对话,维系着粤港澳大湾区民众共同的历史记忆,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系认同。

  已经73岁的骆炳根也直言自己不曾打算退休,他将继续承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躬身力行茶园游会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下来,茶山镇的文化部门和茶园游会理事会将继续加强与高校、中小学等学校开展共建合作,推动民俗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施,为该遗产项目的普及和代际实践提供专业支撑。同时发挥东莞在大湾区中的地缘优势,联动港澳茶山同乡联谊会等机构,搭建茶山与港澳青年传统文化交流平台,推动该遗产项目在港澳每年持续实践,勾起年轻一辈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兴趣,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东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 : 4419000098
备案号:粤ICP备19114884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75号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技术支持:开普云